团委概况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资料下载 求是青年报 工作研究 各类专题 党员之家
 新闻动态
团委新闻
-  办公室
-  组织
-  宣传
-  文体
-  素质拓展
-  学生科技
-  青年工作
-  社会实践和志愿者
-  其他
青春风采
院系动态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委新闻 > 文体
有一种精神 让人心神向往
——庆祝建校113周年“文军长征颂”师生朗诵会观后感
阅读次数:4535 [2010-05-31]

《浙江大学报》2010528日(第365期)第1版、3版

 

 

521晚,颜鹂、刘旭锦深情朗诵诗歌《难忘的一夜》。当晚,学校在紫金港剧场举行建校113周年庆祝晚会,浙大师生将自己创作的诗作搬上舞台,以诗朗诵、歌曲、舞蹈、场景剧等形式,重现“文军长征”的历程,深切缅怀竺可桢老校长。(柳嘉莅摄)

 

一所大学其历史与精神的传承,听起来似乎是如天空一般深邃广袤的东西,然说到细处,有时却可以因一些小小的承载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映在脑海深处横亘久长,就如“文军长征颂”这一场校庆晚会,定格在那个时空,让人屏息的何止是心灵的撼动。

人常言:牢记历史,心系过往,方能借鉴而后行之。感悟一所大学的昨天,对于她的今天乃至明天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必然关乎后辈对其历史积淀的思考与琢磨,对其所彰显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内核的挖掘与探索。于浙大人而言,感悟西迁则正是缅怀校史、洞察求是精神所不可或缺的一课,即便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职工,或是几万分之一的求是学子,意义都是深刻而必须认真对待的。

读懂了这台晚会,我们便读懂了浙大。

漫漫西迁路,悠悠求是心。一幕《抚今追昔》展示我们在拥有国际视野的今天不忘历史先贤,《校史参观》讲述西迁的点滴故事揭开了七十多年前岁月沧桑的口子。从《流亡大学》演绎出穿越硝烟炮火那份血浓于水的师生情,走出的颠沛流离、坎坷求知,到《求是精神》塑造出竺可桢教育思想这一座丰碑所诠释的激扬跌宕、波澜壮阔,再到《东方剑桥》描绘黔北岁月的拨云见日,学术桃李和满园春色,及至一曲尾章,唱出了《浙大之歌》的激情澎湃,抒发了《薪火相传》的壮志凌云,我们仿佛听见一位位跨越历史长空的说书人正娓娓道来,道出浙大烽火抗争的创伤和西迁路上的辉煌,道出一代代求是人对于漫漫征途的缅怀与感恩,我们不需谈绚丽的舞台霓虹,不需谈曼妙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仅描画台上师生朗诵时的那一幕幕投入的姿态,仅思考台下观众因心有感触而一次次自发的掌声,便已足够证明了此次晚会的成功和带给观众的巨大震撼。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西迁之于浙大,就如同水之于鱼,两者相较虽必要性尚未如此明显,但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

70余年前的竺可桢和西迁办学,是浙大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乃至今日人们眼中“东方剑桥”的原因之一,是老一辈求是人为浙大创造的伟大神话,亦是浙大赋予中国教育史的不朽传奇。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科教报国的西迁精神是指引浙大走过战火纷扰,走过四校合并,走向新时期勇创世界一流大学征程的一面旗帜,而西迁途中所孕育的求是精神,更是涵盖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改革创新、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合作精神,面向世界、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以及树我邦国、振兴华夏的爱国精神,是我辈学子孜孜不倦继承以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甚至是浙大、乃至全国所有高等学府都应视如珍宝的历史文化财富。

70余年后的今天,值此建校113周年之际,当浙大人倾心打造这样一台晚会,所有的诗词创作和演绎都来自在校师生和校友发自肺腑的真情,他们把对学校的祝福和对高等教育的责任灌注其中,力求再现文军长征时的每一处感动,所有的视频音乐和特效设计都源于了对诗词意蕴和情感渲染的考量,力争赋予西迁最真实质朴的诠释,这样一台晚会,可以说是对竺可桢卓越贡献的深情缅怀和对西迁精神的深入思考的生动演绎,更是新时期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为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不竭动力。“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非常尊重的老学长们,你们给我们大家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看完演出,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动情地说,“我们要缅怀浙江大学建校113年的历史,她将伴随着我们所有的人走完我们的一生。”

作者:邵舒萍 摄影:柳嘉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