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概况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资料下载 求是青年报 工作研究 各类专题 党员之家
 新闻动态
团委新闻
-  办公室
-  组织
-  宣传
-  文体
-  素质拓展
-  学生科技
-  青年工作
-  社会实践和志愿者
-  其他
青春风采
院系动态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委新闻 > 文体
西迁精神激荡我心
——“文军长征颂”师生朗诵会后记
阅读次数:5254 [2010-06-11]

《浙江大学报》2010611日(第367期)头版头条报道

 

 

晚会主创人员与校史专家杨达寿老师交流(申秋/摄)

 

521晚,浙江大学建校113周年庆祝晚会暨“文军长征颂”师生朗诵会在紫金港校区剧场华丽上演。半个月过去了,关于晚会的议论与思考,却掀起了校园文化建设新的浪潮。师生们每每谈起,仍觉回味无穷,有人甚至称其为浙大版的“复兴之路”。

“文军长征颂”不仅是一台晚会,更是一首荡气回肠的音乐史诗。序章“抚今追昔”首先向人们展示了新世纪新时代求是学子不忘历史先贤,由此揭开七十年来的沧桑记忆:从“流亡大学”演绎出穿越硝烟炮火那份血浓于水的师生情,到“求是精神”浓缩竺可桢教育思想这一丰碑的深邃与厚重,再到“东方剑桥”印证黔北岁月的拨云见日、辉煌成就,以及一所大学与一座小县城的70年情缘,及至尾章抒发“薪火相传”的豪情壮志,道出了勇立时代潮头的浙大人回望西迁,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情怀。晚会以西迁线路转移、文军心路变化、竺可桢教育思想升华为三条主线,以师生原创的诗歌朗诵、舞台情景剧、歌舞表演等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这所大学从被迫西迁到求是校训的诞生、竺可桢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浙大办学的辉煌成就,两个多小时的晚会凝聚了300多名演职人员近6个月台前幕后的辛勤付出。

 

幕后,在汗水中洗练诗篇

“……为学子安危你不惧蹈海踏浪,您的身躯应是细瘦单薄的模样,挺进在行进队伍前面的校长,背影却像巍巍高山充满力量。白色恐怖将爱国师生囚禁牢房,半百老人以艰难步履营救探望,您的双脚紫红开裂布满冻疮,因为踏过烈日寒霜,因为走过僻壤炎凉……”一行行诗,真情流露,娓娓道来的是竺老校长那宛若犹在的音容笑貌;一词一句,字字珠玑,吐露的是浙大学子跨越时空却依旧真切的怀念与追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09级硕士生、竺可桢奖学金的获得者林群,以她自己创作并亲自上台朗诵的《竺校长的画像》一诗,向“东方剑桥”的缔造者竺可桢老校长致以了最高的敬意。

“从我接到校团委向我约稿的第一刻起,就在反复思考以哪种角度才能多面而立体地刻画出备受爱戴的竺老校长的形象”林群谈到,“在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原来竺老校长是这样一位可敬、可亲、可爱的人。他爱护学生,为了营救被困被囚的浙大学子不辞辛劳、奔走呼号,在寒冬腊月里,双脚被冻得红紫开裂;他勤俭节约,以至于他的儿子在被问到最喜欢吃什么的时候,会不假思索地说‘除了死人的肉我都爱吃’这令人心酸的言语;然而,他又是淡泊名利的,所关心的只有民族的存亡、浙大的传承与师生的安危,却从来不为自己多想几分。”

“写诗稿很辛苦,但却值得。”这样一位老校长,带给林群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能有机会用笔来描绘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格;可又怕再丰富的言语也难以书写出竺老校长高尚品质的万分之一。思来想去,林群决定用诗来为竺老校长“画”一幅画像,几经删改,才酝酿出了《竺校长的画像》这样动人的诗篇。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参加朗诵的凤进老师是经济学院的专业教师,平时教学科研很忙,但他得知学校要举办“文军长征颂”的师生朗诵会后,毅然倾注了大量时间参与彩排,他认为“专业教师不仅要做好科研、教学,如果能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尽一份力,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为了筹办这次师生朗诵会,还有党委宣传部的李曙白老师受邀向组创人员讲述西迁浙大的故事,被组创人员的用心筹备所动,李老师接受了《羊倌教授》的约稿;组创人员在拜访了82岁的雷道炎老师后,经过深入交谈,雷老师主动提出在朋友中发出号召,请西迁前后的浙大毕业生参与晚会;校史专家杨达寿老师不仅参与晚会,还为晚会提供了大量史料;陈安莉、颜鹂、王玲玲、李智巧、刘旭锦、刘维超、陈富明以及爱乐合唱团的师生们更是为晚会精心准备、默默付出……正如浙一医院退休教师陆健所说的那样,“能为传承这所大学的精神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开心、最幸福的事。”

 

台前,在投入中收获感动

“谁说书生报国无门?知识之力,点石成金,我们把那不为人知的珍矿勘察,筑起了防洪大堤,培育成‘罗登义果’、‘湄红’、‘翠芽’,带来新文明、新风尚。‘真正到了贵州,你才知道一所大学究竟可以带给一座县城乃至一个省多大的变化’,犹如封闭的深潭里激起文明进步的浪花,犹如小小的烛火照耀西部开发的无限光华……”熊农山老师是浙大52届农艺系的毕业生,亦是浙大老年合唱团首任团长,在文军长征颂中他和浙大49届外文系毕业生蔡文宁老师一起朗诵了这一首《烛照湄潭》,舞台上的他如慈祥的父辈娓娓道来,讲述那传奇故事,让台下的观众感动不已。“毕竟80多岁了,记忆力不比年轻人了,短短一首诗我每天都要朗诵几遍,有时候临睡前躺在床上了都要默记一遍,这不,到上台了还是带了稿子,怕记不住哎。”电话里的老人,说完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

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却仍如此用心地去背记诗词,该是因怎样一份情浓呢?或许正如老人自己说的,“我们三个老人(还有浙大51届化工系毕业雷道炎),都是在竺可桢当校长时考进浙江大学的,都是亲眼见过竺老校长,听过竺老校长教诲的,我们要传承那个年代老师爱学生、学生爱学校的美好氛围,这样一台晚会,我们怎么会不发自内心地去准备,去朗诵呢?”正如浙大45届史地系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陈吉余院士在接受晚会工作人员采访时亦说道,“西迁时,浙大便是我们的家,竺老校长便是我们的家长,那段往事刻骨铭心啊。”

的确,70多年前那份血浓于水的师生情谊,是伴随老人一生的记忆与财富,同时又是尔辈感悟西迁、缅怀历史的最美绝唱。

“当我们握住这温暖的灯盏,虽然寒冷依旧,但心中满满刻画的只是‘勇敢和坚定’。当我们凝视这跃动的火焰,虽然清贫依旧,但心中满满积聚的只是‘民族’二字!”一曲《点起费巩灯》划过人们的心间,孟扬深情的朗诵与赵鑫倾情的舞蹈给在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就听说赵鑫是一位热爱舞蹈的女孩,然而怎么都没想到,为了“文军长征颂”,她和她的搭档往往需排练到凌晨,跌倒了,受伤了,坚持着爬起来继续排练,“为了表达费巩灯燃起的那种柔美火焰,以及深受师生欢迎的气氛,我不断琢磨,努力演绎得更好。尽管辛苦,但这是一种幸福的体验。”关于费巩灯,还有一则有趣的小插曲,为了给舞台表演提供道具,陈旦同学随组创人员拜访了浙大45届化工系毕业生谭天恩老师后,根据谭老的描述绘制了费巩灯的图纸,结果老先生一眼断定那不是费巩灯,而是费巩灯发明之前使用的老式煤油灯,并颇有感触地说到:“痛苦的记忆总是比较清晰,美好的倒是忘记了。这灯不好使所以我记得清楚,费巩灯太好使了,我都忘记模样了。”如今,一盏谭老先生记忆中的费巩灯已然由组创的学子们制作完成,并作为礼物送给了谭天恩老师。

 

谢幕,在圆满中品味求是

“七十多年前,一段千里迁校的行程;七十多年前,一部教育救国的历史;七十多年前,一曲薪火相传的绝唱;七十多年前,一座巍峨崛起的大厦。……”一字一句,耳畔回响地是师生们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深情吟唱,那是流亡大学的凄风苦雨在咆哮,那是烛照湄潭的心心相惜在倾吐过往;一颦一笑,眼前盘旋的是师生们时而轻柔时而激荡的舞姿,那是竺老校长那一句温柔而伤痛的“晚安,侠魂”,那是民主堡垒里点起费巩灯带来的希望与光芒。

这不是当下盛行的所谓的“文化快餐”,而是一场真切可感的讲述历史的艺术盛宴。六个月的心血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的,作为晚会总导演的团委副书记潘健给我们历数了整台晚会的每一处细节,从组创脉络、素材选取、脚本撰写的繁复斟酌、敲定到演员的挑选、排练,乃至视频、舞美、音乐的反复推敲,“文化需要你从历史中去挖掘、去锤炼、去推敲,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但都是靠最生动的瞬间去让大家记住,所以每一句诗、每一个字我都斟酌过,去努力挖掘诗词里面鲜活的元素,找准诗歌所要体现的那段历史的艰辛,这样才能把浙大西迁精神给演绎出来,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超越历史。”当问及晚会筹备时的体会,负责视频制作的蒋东颖同学告诉我们,辛苦是一定的,然而“在一遍一遍观看制作好的视频,一次一次听老校友谈起浙大的过往,心中的感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所有的辛苦也在那一刻烟消云散。”组创团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力争每一处臻于完美,晚会执行导演张栋梁、李拓宇告诉笔者:“这六个月,我们之间一次次的相互否定,很痛苦;但我们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努力让求是精神能成为浙大学子一生的力量之源,如果我们能做一些事,这是莫大的幸福!”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人都由衷地感叹,“希望这样的晚会可以多办一些,最好每年都有,让新生进来便能知道浙大有西迁这样的历史,知道求是精神是怎么诞生的。”

的确,对师生观众而言,这不仅是一次交流诗词创作与表现的晚会,更是一次与西迁过往、与“求是精神”的美丽邂逅。在艰苦奋斗对于青年一代已成为奢侈品的今天,以师生同台晚会的形式来追忆竺老校长的高尚品质与西迁的不怕困难、科教报国的精神,来感染身边的浙大学子,弘扬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无疑是在校师生所喜闻乐见的。这是一场校园文化的盛宴,是百余年积淀下的浙大文脉发出的光芒,越是历经岁月沉淀,其将愈发馥郁芬芳。

作者:校报学生记者 邵舒萍 张舒 摄影: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