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委概况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资料下载 求是青年报 工作研究 各类专题 党员之家
 新闻动态
团委新闻
-  办公室
-  组织
-  宣传
-  文体
-  素质拓展
-  学生科技
-  青年工作
-  社会实践和志愿者
-  其他
青春风采
院系动态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团委新闻 > 文体
辩理求是 论道启真
——直击浙大求是辩论队
阅读次数:4625 [2010-10-25]

《浙江大学报》20101022日第378

 

求是园辩论氛围算浓厚的,每个学子都可以实地参与多场辩论赛。辩论不仅仅是唇枪舌战,更是人才全面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求是明理、开拓创新的过程。本报带你走进求是辩论队,感受辩论队的“辩文化”,感受队员的“辩风采”,以期塑造求是园更为浓厚、深入的辩论氛围。

国庆前夕,“海滨之都”青岛传来了令人欣喜的好消息———我校辩论队在2010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中荣获季军,这也是我校辩论队在国辩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为学校取得如此骄人荣誉的是控制系严亘晖、高分子系吴钰龙、光电系迟浩原、管理学院皮鑫,以及作为证人出席的求是文化宣讲队副队长、经济学院刘珈利。其中,皮鑫在第二场对阵南开大学的比赛中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本次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聚集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高校,是历届以来全国知名学府数量最多、参赛队伍阵容最强大的一届,并首次添加了“举证质证”和“超级辩论”两个全新的环节。

 

且行且痛  且痛且行

“对方辩友,一个美貌如花的姑娘向您示好,您连答应的责任心都没有,您还是个大小伙子吗?”在第二场“我选爱我/我爱的人结婚”的辩论中,当皮鑫面带微笑而沉静地说完这句话后,现场迸发出阵阵掌声。这场以3:2险胜的比赛,着实让队员们煞费心思,辩题之另类和对手之强势都让这场胜利显得弥足珍贵。

“且行且痛,且痛且行”是皮鑫在赛后对此次比赛的描述,也许,这也是他们所有人的心声。回望整个国辩的历程,每个人都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紧张和煎熬早在酷暑的7月就开始了。9月初,当很多同学还在悠哉地享受假期最后的闲暇时,他们已经纠结于辩题的剖析和论证素材的充实之中。每个晚上都少不了一番唇枪舌剑的探讨,甚至是争吵,直到面红耳赤,却仍旧据理力争。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队员们分散在不同校区,皮鑫在紫金港校区,其余几位男生在玉泉校区。“二十多个夜晚以来,他们总是傍晚挤着公交车来紫金港讨论,然后深夜十二点疲惫地打车回去。”说起那段奔波的日子,皮鑫铭记着几个男孩带给她的深深感动。

当问及赛前有否为自己定过目标时,皮鑫笑称:“当时只想着把第一场拿下,因为上海交大是老对手了。”当然,首场5:0的绝对优势让大家精神振奋,随后3:2的险胜则让他们愈战愈勇。所以后来面对夺冠热门而且对手多为研究生的中国政法大学,他们也没丝毫示弱,竭尽全力地准备。“到最后真的是精疲力竭,倒床就睡,却还是被他们‘残忍’地从床上硬拽起来做攻防。”作为队中唯一的女生,皮鑫心有所感,然而清秀的脸庞上却清晰地显示着一份坚毅,话语中的果敢透露着不让须眉的巾帼气质。

“打得最好的是输的那场,当然最遗憾的也是那场,更是印象最深刻的一场。”回忆起这次国辩的几场比赛,队长吴钰龙如是说道,“比赛在获得实战经验的同时,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国辩梦想的实现,还要感谢校团委及学工部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张栋梁老师请来了李佳博士和刘维超学长为我们做赛前指导。”

正如国辩导演在微博中所说:“这必将是一场能在国辩史上留下痕迹的比赛。”这次经历又何尝不是他们青春画卷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呢?熬夜的疲惫、备赛的压力、失败的失落,都像是陡峭的山崖折磨着攀登的人们,但是正因为有这样的旅途,才让山顶的那抹骄阳更加灿烂。而只有经历过这样的攀援,“会当凌绝顶”的豪迈才更显恢弘。

 

辩论让我更全面地成长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用在这里显得十分贴切。

“比如,求是杯的比赛是一个星期打一场,平均每天都需要四到五个小时的时间准备辩题,也就说一场比赛的准备时间大概是一个星期内完成3034个小时的准备工作,而一门长学期的课程大概是需要36个小时的学时。所以说,辩论就像是我的第三个专业。”主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同时修读工商管理双学位的吴钰龙为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清楚地描述辩论在他心中的地位。

尽管耗时长,记者却在吴钰龙的谈笑中感受到了满足和心甘情愿:“准备一场比赛至少需要查看二三十篇有用的论文,而二三十篇有用的论文至少要从百来篇相关的论文中去找。辩论似乎有一种魔力,可以促使我看完本来根本不看的哲学书。现在,知识面在扩大,知识量在增加,并慢慢地学会了安排时间,兼顾学习、工作和辩论。”

“辩题基本上都是关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和我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可是对我整个人是有帮助的。我们不是为了专业而生存,而是为了全面的发展而努力,辩论恰恰让我全面地成长,让我的青春、我的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和别人不一样。”这是辩论带给吴钰龙的收获,也是他舍不下辩论的缘由。即使已经大四了,吴钰龙仍旧愿意在辩论的世界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似乎是他们的本能反应,记者的每个问题都很快会得到有条理的回应,这种敏捷的临场反应、条理明晰的谈吐,就像是辩论在他们身上的印记,标识着聪敏和健谈。

记得07年国辩决赛后,央视主持人刘芳菲说过这样一句话:“可能你们今天的付出和努力会成为相当一部分人的青春记忆,感谢你们丰富了我们的青春年华。”其实,他们的努力、他们的付出更是他们青春记忆里的一颗永远闪亮的夜明珠,照亮着人生和未来。

 

辩论也是一种文化

浙江大学辩论队成立于2005年,定名为“求是辩论队”,一直秉持着“辩理求是,论道启真”的理念,每年面向全校公开选拔八名队员,保持着简单的队伍形式,没有具体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部门分工。但是只要有比赛,队员们便纷至沓来,投入准备,所有队员都会主动为参赛队友查资料,做陪练。此时的辩论,就如同联系他们的纽带,在毫无保留地争论之后,是心的贴近,是灵魂的交流。

当问及辩论队平时的训练是如何开展时,身为辩论队经理的吴钰龙坦诚地说:“我们没有例训。浙大的传统是要求队员们知识底蕴厚一点,论据做得足一点,支撑点多一点。所以我们强调多看书,在选拔的时候专门设置知识面考察环节。除了指定阅读书目外,前辈们会不定时向新队员推荐阅读,也会时常带领大家观摩并剖析蒋昌建、路一鸣、余磊以及黄执中前辈们评判辩论的视频来引以为鉴。”浙大的辩论氛围其实是比较浓厚的,一个新生从入校到大二至少可以参加三次辩论赛:新生辩论赛、启真杯以及一年一度的求是杯,这些都是训练实战能力的机会。

可以说,求是辩论队培养的不是辩手,而是会辩论的人。所谓会辩论,就是具备辩论的能力和思考方式。“辩论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思考和否定之否定。比如说我们做SRTP,当确认一个课题之后就是反复验证的过程,实验的可行性在不断反复地被确认和被怀疑,这就好比我们在准备辩题的过程中不断地立论又推翻。”诚如吴钰龙所言,当我们面对身边的见闻时,也都会不自觉地在心中对其正误有所判断,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辩论。

辩论并不一定就如赛场上那样非得争出个输赢,它可以是我们斟酌问题的一个内心过程。就如辩论队理念所言,它是一个“求是明理”的过程,一个开拓创新的过程。

作者:学生记者/张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