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相关组织的出现甚至早于大脑;
人对气味的分辨度理论上竟然比对颜色的分辨度大了整整5个数量级;
嗅觉受体还能存在于头发毛囊末梢;
人类世界中也可能存在相应的传递性别与情绪信息的物质
……
在“青年科学家和他们的朋友们”的公开课讲台上,周雯老师娓娓道来,纠正了同学们对于嗅觉的常见误解,也科普了关于嗅觉的“冷知识”。在讲解过程中,周雯老师还拿出精心准备的“气味瓶”来测试大家的嗅觉差异。同学们纷纷体验,兴趣高涨。
2019年11月14日晚18:30,“青年科学家和他们的朋友们”活动于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校友活动中心紫金港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了中科院“百人计划”、中组部“万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周雯研究员,她为同学们讲解了嗅觉的相关机理,通过视频动画、图表数据、实验报告等从多个角度为同学们分析介绍了嗅觉研究中的有趣问题。
周雯老师用失明失聪的海伦·凯勒关于嗅觉的描述作为切入,对嗅觉形成的生理机制进行了介绍。周雯老师指出,现实中大多数人将嗅觉视为一种退化器官,认为其可有可无,但事实上,人的嗅觉相关受体种类有三四百种,远远多于视觉受体种类,其重要性远超乎想象。
“虽然睡眠中嗅觉也能和其它感觉挂钩,但是枕着一本书,就想边睡边学知识,这肯定是做不到的。”周雯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解释信息分子通道,金句频出,现场笑声迭起。
“虽然嗅觉的应用前景很广阔,但人们对嗅觉的研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周雯老师是嗅觉研究领域的前沿工作者,创建了国内首个人类嗅觉研究平台。她也鼓励有志向的同学们进行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创造出更多为人类造福的成果。
在问答交流环节,同学们向周雯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关于气味分子作用时效、性激素信息性、香水气味掩蔽性、嗅觉测试局限性、医学临床应用、浓度感知差别……周雯老师一一与同学们展开深入的交流沟通。
活动的最后,同学们向周雯老师赠送了一副精心绘制的画像,表达对周雯老师的感谢。周雯老师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能立志投身科研,推动科研事业进一步发展。
文丨 新青年传媒文字记者团 杨嘉琦、姚冰欣
图丨新青年传媒光影工作室 吴章瑞、杨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