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引导我校广大青年团员积极抗击疫情,落实“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校团委第一时间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战疫有我,青春同行”团员主题线上教育活动,依托有效的“云”载体和形式,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开展学习讨论实践,落实“三会两制一课”,用特殊的形式参与到疫情防控攻坚战中。
“云团日”——讲好抗疫故事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让我看到了令人震撼的中国速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是爱国精神,这是中国人,这里是中国。”
工科实验班(机械与材料)1901团支部团支书郦宇豪为支部成员录制剪辑了一堂“云团课”,在支部会议上与大家分享了抗疫典型人物的事迹。
各团支部利用“青年大学习”平台开展“云学习”。电气学院团委制作“青年大学习”平台专题学习讨论记录表,各团支部以集体讨论的形式共同学习每一期的推送内容并做好详细记录。材料1701团支部将团员大会时间固定在每周五下午,每位团员完成学习任务后进行专题讨论,推进学习常态化。
校青马学院开展“青听战‘疫’之声”线上主题团日,邀请6名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工作在社区一线的防疫人员等讲述抗疫见闻,并与学员进行互动。数学学院青马学院开展“共读一本书”线上读书分享会;地科学院“地星计划”青马学院组织学员自主学习一本书籍、一部视频并分享心得。
校团委发起“战‘疫’有我”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团员青年通过视频、文字、绘画、篆刻等多种形式展现对抗疫精神的理解,目前收到作品近千份。动物科学学院团委开展“防疫抗疫,共克时艰”线上知识竞赛、理科实验班1906团支部开展“团员的故事”分享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青年领会守望相助、英勇战斗、顾全大局、英雄主义、积极乐观的精神内涵。
“云学习”——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7点50分起床做运动,8点开始学习,10点进行40分钟的运动……”这是人文学院陆丹琦给自己定下的新学期上网课前作息计划。
为了引导同学们加强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能力,合理安排居家学习生活,校团委面向全体团员发起了居家作息表征集活动,鼓励大家晒出健康“宅”生活,互相借鉴学习。这也是校团委发起的继火爆网络的“最美学习笔记大赛”之后推出的一项优良学风建设的活动。共收集到近700份作息表,光明日报新媒体、浙江在线等媒体报道。
校学生会组建“云端自习室”、早起打卡群等,鼓励同学们互相监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校团委打造“云上阅空间”,作为青年的战疫加油站,联合“得到APP”为青年送上免费听书券和电子书。
法学院法学1802团支部组建学习小组,制定了一套量化考核制度,包括自习打卡、提问打卡等内容,并设计了特别奖励以激发支部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英语1802团支部举办每日打卡活动,支部成员在群里分享背单词、读书、健身等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开展“我为家人烧桌菜”寒假实践特别活动。
“云实践”——在实践中读懂中国道路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国家治理效能的考验。疫情防控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在疫情防控中,浙大团员青年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实践调研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的理解。350余名团员青年在校团委的号召下加入了返乡志愿者的队伍,他们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不仅服务了他人,更看到了中国的基层治理。高分子系团员徐怀山在北京海淀区八里庄街道参与测量体温、递送物资等工作,看到了老党员是如何调解纠纷和群众沟通的。“基层工作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解决基层问题需要的工作经验和智慧,是在书本里和课堂上学不到的。”
生命科学学院团委组织青年通过线上科普的形式帮助公众正确认识疫情发展态势、掌握疫情防控知识。传媒学院团委青年自编《梅子时报》特刊讲述抗疫志愿者的故事。
国际学生纷纷通过采购口罩寄回国内、捐赠奖学金等方式为抗疫贡献力量。汉硕专业的团员青年与班里的国际学生共同合作,推出了系列视频,展现中外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生活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