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回信,对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及支教团团员的成长成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提出了殷切的嘱托。浙江大学作为最早一批响应该研究生支教团计划的高校之一,广大师生听闻回信内容之后备受鼓舞,认真总结自身工作,同时掀起了一波学习回信精神的热潮。
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于2011年5月26日举行“浙大师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北大研究生支教团回信精神专题座谈会”。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书记刘艳辉、副书记沈黎勇、挂职副书记姚明明,浙江大学第十一届支教团及第十三届支教团成员代表出席并参与座谈。师生们一起深入学习回信内容,深刻领会回信精神,同时结合支教团历史与自身经验,对浙江大学生研究生支教团未来进行展望。
十二年搭建东西部交流桥梁
“你们志愿到西部地区参加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不怕艰苦,竭诚奉献,为推动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书记对于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认可与肯定,让大家备受鼓舞。
迄今为止,浙江大学共选派十二届,逾百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作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前往四川昭觉及贵州湄潭两地进行志愿服务。通过“求是强师”、“百人圆梦”、“求是心灵工程”、等一系列活动,支教团帮助西部山区的师生认识外面的世界,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西部的真实情况,逐渐成为西部当地与东部沿海交流的通道与优势资源转接平台,对当地的教育及其他事业作出了大量的贡献。正如刘艳辉书记所说,“作为最早响应研究生支教团计划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从1999年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就开始参与,工作范围从昭觉一个点扩展到包括‘第二故乡’湄潭在内的两个,对支教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搭建起了东西部交流的桥梁。”
历数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发展历程,管理学院研究生,曾担任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的王承超同学激动地说到:“十年以前,我们的工作仅仅是简单的学校教育,十年以后,我们的工作范围在当地全面拓展开来,涉及到当地发展的方方面面。譬如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给总书记写信,将基层情况与自身状况上报的例子,就是支教团工作方式拓展的实例。”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在信中,总书记对于支教团成员的成长也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与鼓励:“经过支教扶贫实践,你们丰富了阅历、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我为你们的进步感到由衷的欣慰。”支教团成员在一年支教生活之中的自身锻炼,也成为大家所讨论的焦点。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增长才干,2010年10月成立的第十三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展望自己即将于今年8月开始的支教生活,同样也有许多感触。经济学院本科生,第十三期支教团团员王乔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小就缺乏困苦之中的人格、品格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偶然走进西部,才知道另外一种生活是什么样子,触动很深。机械系本科生,第十三期支教团团员费滨则认为:“区别于刚刚进入支教团时的感性与冲动,半年来的支教培训与思考,让团员们对支教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同时也不断反思社会对于自身的期望与责任。”对于期望与责任,有过支教经验的老团员们纷纷分享起自己的感受。对于如何“向人民群众学习”,传媒学院研究生,原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余松鹤同学说到:“支教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一个平等的姿态。既然是双向学习的,就有必要保持着必要的谨慎与谦虚,正如手捧着水一般。用心体验一种来自血缘之外的爱。”

脚踏实地,做祖国需要的人
“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努力成长为堪当国家建设重任的栋梁之材。”。总书记殷切的嘱托赋予了我们更大的使命,也激励着“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支教团成员们不断思索:如何做一名祖国需要的人。对于此,与会的团员纷纷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来自贵州当地的第十三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洪宇表示:“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深入当地去了解当地需要什么,然后紧尽己所能去建设。”十三期团员贾峻苏则表示:“支教虽然只有一年,但是能做的事情却可以很长期。”同样来自西部的十三期团员张一则表示:“即使身在当地,我们可以通过微博等形式,积聚起更多的力量来关注共同的话题。而对于如何正确衡量自身所肩负起的期望与责任,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团长高亮同学这样说到“到了当地,看到了实际情况便会想要做一些事情,但是过程很紧、很难,但是只要希望在,坚持就能有所作为。”朴素而坚定的言语之后,却是经过锤炼的真实描述。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做祖国需要的人。恢弘的口号在实践中,并不如想象中的光鲜伟大,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充满艰辛与苦楚,然而从东部到西部,从象牙塔尖到田野基层,十二年来他们却用一届又一届的接力与踏实工作与点滴累计,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做了祖国所需要的事,从而成为了祖国所需要的人。正如刘艳辉书记在总结陈词中所说:“伟大的使命终究要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习惯,才能真正滋润生命,也深远地贡献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