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九年是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贵州省湄潭县开展支教服务的第二年,也是团中央开展中国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十个年头。浙江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六名成员传承十年支教的优秀传统,结合湄潭实际情况,认真、踏实地开展各项工作,共计捐助物资5万余元,培训干部80余人,培训教师200余人,直接或间接教授学生2000余人,赢得了第二故乡人民的好评。

一、以教学工作为一个基本点
第十届支教团在历年工作中第一次全部成员承担一线主课教学任务,并多次在成绩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基层的工作使得支教团成员走进学校,走进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支教团结合自身特色,首创物理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争取社会资源,开展春晖助学行动
支教团本着“教学结合实践,积极引进社会资源”的宗旨,围绕贵州团省委重点工作——春晖行动的部署,开展春晖助学活动。支教团成员向社会各界人士募集大量物资,解决饮用水、取暖问题,捐助衣物、学习用具、书籍、电脑等用具,开展结对式的资助工作。创建了“求是春晖助学金”——湄潭支教点第一份长期助学金,以学生所在学习阶段为限,延长资助时长,以县城学校为单位有组织的进行跟踪,创建了点面结合的资助模式。

三、了解新农村建设,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
支教团在支教期间,以各乡镇特色产业为轴,以贫困学生家访为纲,实地考察和走访特色项目,深入农户综合调研生产生活情况,走遍了湄潭县6乡9镇。以支教团树立的“关注民生、贴近三农”系列活动为立足点,更好地服务湄潭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科学发展、和谐社会要义。

四、求是创新,再创佳绩,狠抓三个突破口
以求是心灵工程、求是成才工程、求是强师工程为三个突破口。从物质扶贫到精神扶贫的突破,全面铺开心灵工程。从重视智商到智商情商并重的突破,重点开展成才工程。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突破,协调完善强师工程。

五、支教团临时党支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浙江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组建之初就及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积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仅在校期间组织学习,同时在支教点开展服务期间,秉承求是创新的校训,积极投身党组织活动,更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提高支教团的服务能力与思想水平。

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现在的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成为一支团结、进取、有热情、有干劲的支教团队。西迁办学七十周年和竺校长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是支教团自身提升的一次契机,我们希望通过扎实的努力传递母校“求是创新”精神;通过真诚的奉献为在湄潭的支教活动打下坚实基础;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支教事业,投身西部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