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报》 2010年8月26日
□本报记者 金晓晓 通讯员 俞 涛
“尽管经历了2009年初的雪灾和病虫害困扰,我们却惊喜地发现板栗苗已经结果了!”今年7月,第三次来到贵州从江县,浙江大学“三农”协会会员们难抑兴奋,但“考虑到优质苗木还不够高大,过早结果会影响到今后的产量,我们摘掉了果子”。他们还告诉记者,现在已经着手计划产品的推广事宜了。
记者采访发现,自2008年浙大“三农”协会第一次来到从江县到今年暑假,3年来协会开展的支教、支农、文化调研3项基本活动尽管年年搞,但并不重复,不断寻找帮助当地农村发展的路子,探寻协会暑期实践支援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项目化实施模式保证实践质量
“仅浙江大学,每年暑期都会有1000余支小队开展暑期实践,其中2/3的活动主题是下乡,关注‘三农’,而其中支教依旧是主流项目。从实践的方式方法上使得实践真正有效,真正使农民受惠便是一种挑战。”浙江大学社会实践指导中心主任李拓宇分析说,“‘三农’协会‘项目化’、‘基地化’、‘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实施模式非常值得借鉴。”
记者了解到,浙大“三农”协会往往5月份便开始策划当年暑期实践的相关内容,须经过项目申报、答辩、立项、开展、总结和表彰的项目化管理程序,同时明确活动流程,规范活动进程。如今年赴贵州文化调研实践小队便带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题,深入从江、岜沙、归林等地,探寻了侗族大歌、岜沙成人礼等故事和风俗,积累了详实的一手资料,以探究其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之路。实践团队带队教师、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施永忠告诉记者,今年的主题与去年“少数民族媒介素养”的调研项目截然相反,恰恰体现了在项目化管理机制下,大学生从单纯试图促进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到想要优先保护其独特、原始的民族文化,探究传承之道的转变,以及“三农”学子文化调研的思路及其成长轨迹。
从项目申报、答辩、立项、开展,到总结和表彰,一般要经历好几个月,但其核心环节是调查走访,让大学生深入实际了解国情民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及人际沟通等能力。“做到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追求社会效益,强调活动内容与社会需求、社会发展相结合,提高其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李拓宇告诉记者,“三农”协会长期关注留守儿童、大学生村官、农民工的生活困境与成长轨迹,农村合作社与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之路等中国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还集结了众多会员和志愿者的走访、调研成果,写出了《中国村官故事》这样贴近黄土地的社会报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在推进素质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鼓励学生带着项目、带着课题去实践,或者提供一些具体的发展项目,让学生带着专业、带着问题去调研,去思考,去寻求问题的出路。”李拓宇表示。
将对黄土地的情化为实际行动
“从协会由学生自发形成的性质来看,已经表达了学生对黄土地的牵挂,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一扇从“象牙塔”通往黄土地的大门。”张栋梁说。作为“三农”协会的创始人且做过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他深有感触:做服务“三农”的暑期实践,并能一直坚持,一直完善,持久的动力,离不开“三农”协会会员及志愿者对黄土地的切实体验和对农村的真情实感。“只有对开展社会实践的内容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对接收方的处境有深切体会,暑期实践才能获得持久的原动力。”
“大学生对黄土地的情,应该化为行动,而从农村长远发展看,主动权还在农民自己手中,所以我们不应只是‘送’,而应该‘建’!”浙大“三农”协会会长郭叶君向记者道出协会下乡实践的核心理念——要“输血”,更要“造血”!他告诉记者,首先要与接收单位建立固定、长期的业务联系,如协会与省内及贵州、安徽等地的农业局、科技局、农村办公室、农村合作社等保持联系,对沉下来开展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而不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早在2008年,“三农”学子第一次踏上从江县时,考虑到单纯地支教解决不了当地教育发展问题,便牵头缙云长坑小学作为从江三小等的师资培训基地。同时,在走访当地,拿到当地土壤、气候等一手资料后,“三农”学子并没有以书面总结完结该次支农实践,而是在获得了浙大农学院教授的专业建议——在当地种植优质板栗林后,回到杭州就成功地为从江县争取了来自浙江兰溪某苗木公司捐赠的优质板栗苗。同年,便将苗木运送到当地,并积极联络保证其后续生长的技术支持,开辟了“三农”协会帮助当地发展农业的致富之路。
郭叶君还表示,除了“输血”、“造血”,当代大学生还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的科学技术资源,甘当沟通黄土地与“象牙塔”的桥梁,为农村发展献计“递”策。今年,“三农”学子又多了一个实践基地——安徽宁国某鸭业合作社。据了解,去年,“三农”协会为该合作社用浙大农学院禽畜疾病研究专家的“药方”,解决了那里鸭子未长大却先瘟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