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报》2011年1月7日第389期
2010年的尾巴,一股戏剧热浪席卷了寒冷的校园,紫金港剧场上演了一场好评如潮的盛会——浙江大学第十二届学生社团文化节闭幕式暨梵音剧社话剧《称心如意》专场演出。这是一场振奋人心的压轴大戏,也是一场由梵音剧社精心准备的贺岁大戏。
梵音剧社,正如其名,为校园文化注入一曲梵妙之音。会衫上鲜艳的红,透着青春的无限活力,洋溢着年轻的昂扬激情,就如社团纳新时给人留下的难以忘怀的印象。那一声声响亮的呐喊,那一幕幕吸人眼球的“人体标志”,搞怪而有创意,热情而有活力。正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在当初还是“文化沙漠”的紫金港土地上破土而出,从平凡却坚毅的花骨朵儿,经风雨洗礼绽放成如今的绚丽奇葩。
因为专注 所以倾心付出
杨绛先生的话剧处女作《称心如意》,是梵音剧社这学期唯一的压轴大戏。
整部剧从正式开始排练到完成共历时两个半月时间。“两个半月,与我们而言,痛并快乐着。”采访中,执行导演李泽宇这般感慨。
饰演李君玉的女主角何柳明月,是2009级外语+X双学位平台的一位学生,还是浙大电视台《暴走浙大》栏目的主持人,平时的工作和学习相当繁忙,但一有时间,她便扑在了这部剧上。说到这位出色的女主角,李泽宇脑子里有着满满的故事:“作为女一号,她的身影贯穿了每一幕戏。因此,当其他演员还有排练时间的选择权时,她几乎每场排练都要到场,而一排便是从周一到周五,每次从傍晚6点到深夜12点。除此之外,她自己还在其他时间主动地去找老社员练声,《称心如意》中的每一句台词,她都读过不下十几遍。”可以想象,为饰演好舞台上那个聪明懂事的小姑娘,何柳明月下了多大的功夫,花费了多少心血。
说到戏的布景,想必大家都会记得舞台背景的四大幅国画。当听到这四幅画是由舞台监督林青洋亲手绘画时,晚会现场曾爆发出了一片赞叹声。李泽宇讲起这四幅画的故事仍然不免动情:“这四幅画是在演出前一个星期决定绘制的,当时林青洋就自己定下了每天一幅的计划。我们没有这么宽绰的场地,就把画扑在月牙楼的瓷砖地面上,他们就那么跪在地上作画。记得有一天晚上特别冷,他们仍在那个四面透风的地方跪着作画,一个个冻得不行。后来我们找了一个暖和点的房间,他们就在那里一直画到第二天凌晨四点,上完课后又回来继续。”
两个半月,因为爱,所以倾心付出,痛过,笑过,所以弥足珍贵。
因为坚持 所以携手共进
知道梵音剧社的人,都忘不了他们开始时的故事,忘不了当初八盏台灯照亮舞台的执着和感动。
“一整台戏演到底,那几个人就一直趴在那个地上,一会把灯旋亮,一会儿又把它旋暗。”在指导老师李五一的记忆里,这群挚爱戏剧的孩子们就是这样开始了他们的追梦之旅。即使是现在,剧社仍然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没有充足的经费,道具、舞美、场地等等仍然要自己想办法创造。然而,他们没有停止。“经费不够,我们便决定一次排好一部戏;场地不足,那么哪里空旷,哪里就是我们的舞台,小剧场的活动室、建工活动室、月牙楼内校史馆前的空地以及医学院边的空地都留下过我们的身影。”梵音剧社社长袁青如是说道。跌跌撞撞,从《金锁记》的茫然,到《禁闭》的思考,再到《称心如意》的深刻,他们一路描绘着共同的梦想。
“对我而言,剧社不是一个地方,剧社是一群人,我们所做的也不仅仅是演戏,是在演戏中体验人生百味,在演戏中从懵懂无知成长起来。”2006年即加入梵音、与梵音携手走过五年的老社员夏平深情地与我们讲起他与梵音的故事:“梵音之于我,就像一个被我看着长大的孩子。这五年的时光,梵音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在学校的时候,不和他们在一起,我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最喜欢的就是大家站在一起谢幕的时候。”李泽宇如是说。从当初对话剧懵懂的兴趣到与梵音那一抹红色的初逢,当他回忆起当初面试的那段过程时,一面的轻松愉快,二面的惴惴不安,再到接到通知的欢欣雀跃,这些场景和感受至今仍历历在目。李泽宇说:“梵音人总是相信,我们是靠缘分聚在一起的,是相融的气场将我们吸引在了一起。排这部戏的过程中,我真正认识到了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全组人员之间互相信任的不可或缺性。这一刻,我也更深刻明白了‘缘分’和‘气场’的说法。”
因为热爱 所以不断前行
“这次的《称心如意》,我们在演绎的过程中学习何以处世、待人。”作为剧社的老人,夏平这样看待他们的戏剧生活。从这些话中,梵音剧社三大特点也跃然眼前——责任感、人情味、大众化。
忆往念昔,梵音剧社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从当初的紫金港“文化沙漠”到现在繁荣的百家争鸣,梵音剧社为校园文化的繁荣与校园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说起剧社的未来,袁青社长特别干脆地说:“就是要演好戏。至于什么戏,我们希望不仅仅是诠释经典,更能在原创上有所突破。”
梵音人爱说:“我们热爱戏剧,热爱舞台,我们互相热爱。”他们的戏剧感动着观众,而他们将剧本转化为动态画面的过程中更是感动着彼此。
梵音,必将一直在爱中前进,翩跹成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