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在这所百年名校里,便鲜活的屹立着这么一位巨人——竺可桢。
他有些迷糊,迷糊得忘记了曾经任职时“时间以半年为限”的条件,一做就做了十三年;他还有些固执,固执地顶着纷飞炮火,引领浙大三次西迁,八年颠沛,千里辗转,驮出了“东方剑桥”。
他,浙大人都亲切地称呼其为“浙大保姆”。
2010年3月7日晚,由浙江大学学生社团团总支、浙江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浙江大学学生教育协会联合主办的“纪念竺可桢诞辰120周年”社团活动团支部第二期交流会成功举行。参加交流会的学子虽都未曾经历过枪林弹雨,未曾肩负实验仪器赤脚翻过一个个山坡,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名为“求是人”的标志,拥有一份名叫感恩的心情。因为这个身份和这份感动,学子们围绕着竺校长生平事迹,一起讨论,一同畅言,彼此分享。会前,由社团指导中心主任张栋梁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竺老校长的感人故事。从受命于危难之际到兢兢业业治理发展学校,从求贤若渴八方罗致到求是精神的创立,到场学子感慨万千:“没有竺可桢就没有浙大的今天。”
任人举贤,学以为真。自竺可桢接任浙大校长一职,他便将责任二字铭记心头。竺可桢聘请教授,广而不滥,尤其对一些名声甚大的特殊人物,他更是慎重引进。一九四八年上半年,哲学系拟聘熊十力来校任教,竺可桢却极力反对,言“此辈老先生之来,徒事装饰品,不能于学校有点滴之利益”,“因渠等所教过于高深,于学生学问与操行不能有所影响也”,“要发展一个大学,最要紧的是能物色前途有望的青年,网罗龙钟不堪之过去人物,直是养老院而已”。
教授的名声地位,在竺可桢看来只是一方面,对于一个要长足发展的学校而言,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思想的潜力股无疑更似源头活水,带来清新上进之风。
对待这些教授,竺老校长则可谓视如珍宝。苏步青当时是浙江大学数学系的主任,他于日本留学时娶了一位教授的女儿,子女很多。抗战爆发后,国立浙江大学被迫迁移。在那个水深火热的抗战日子里,中国老百姓听到日本二字便会不由阴了眼,苏步青带着夫人更是寸步难行。竺老校长得知详情后千方百计讨来当局的手令解决了苏步青一家的后顾之忧。湄潭七年间,仅仅教授的工资根本不够维持苏步青一家的生活,这位布衣教授得亲自下地种菜,翻晒薯干解决生计。竺可桢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样,教授如何做好工作?”于是,他又想办法向教育部为苏步青申请部聘教授,使他的工资翻了一番,并且安排其两孩子到浙大附中去住校,以免其伙食费减轻家用。
另一个故事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竺校长的宽容与智慧。束星北,一位可谓是天才的科学家,才大脾气也大,说话耿直,甚至跟蒋介石当面冲撞,批评他不抗日。一次吵架动手打了人,竺老校长一面批评他的不是,一面做说和工作。当束星北念了道歉书后,竺可桢就将道歉书揣进了自己的兜里,不使束星北的把柄落在对方的手中,消除了他的心理负担。在校务会议上,有人就曾提出异议,认为大学教授为人师表,束星北没有资格做教授。然而竺老校长爱才,坦言“我们用人是用他的学问,又不是用他的脾气,脾气不好还可以督促他改嘛!”一句话力排众议,留下了束星北。
不论是纳士时的慎重,还是取贤时的果敢;无论是对教授体贴照顾,还是对他们珍爱有加,一切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学生们能够有机会接触前卫的先进思想,为了学生们在这所大学里能够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当然也让这些充满激情和才干的青年学者英雄有用武之地,以科技来强国。
众所周知,竺可桢不仅是个备受爱戴的好校长,更是一个严谨求是的伟大气象学家。他以“求是”自律,更以“求是”鞭策学生,鼓励学生将国家命运与个人相联系。镌刻在浙大校门的大石上的两个问题,也时刻烙印在求是学子的心头。
作为各社团团支部的负责人,同学们在感受竺校长人格魅力,探讨意义深远的求是精神时,举一反三,也谈起了求是精神以及那两个耐人深省的问题于社团有何意义与作用。
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的史建勇言道:“在我们迈入浙大时看到竺校长的两个问题‘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我们社团人也应问自己两个问题:到社团来做什么?将来离开社团能留下什么?”
浙江大学无极棋社的冯天恒论道:“‘是’即确定,是朴实的写照;‘求’即探求,是坚持不懈的精神内涵。求是也是我们社团最重要的文化宗旨。”
浙江大学学生发展联络协会的曾昊说道:“在走访校友行的过程中,我们曾到过遵义、湄潭。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那种不远万里、百折不挠的西迁精神。它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心中不能缺少执着与追求。”
……
从老生常谈的浙江大学校训到求是精神、西迁价值,他们简单而凝练地回顾了竺校长那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们讲述的每一个字都证明了他们不曾忘记。是的,不曾忘记竺可桢校长,一个清癯儒雅的老人,不顾他的生命保护着浙大当年的学生和教授;不曾忘记他在战火中护航了浙江大学,却把自己热衷的科研工作搁置在了一边;不曾忘记他那个无人可以取代的“浙大保姆”的称号。通过这次交流会,浙大学子们把竺校长的财富吸收消化成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或许是最好的铭记。
“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作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做到了,用他整整十三年的时间鞠躬尽瘁。十三年的耕耘,十三年的庇佑,十三年的渗透,浙江大学才能从小小的一株树苗茁壮成如今蓊郁的参天大树,为中华学子在浙之滨撑起一方学术的天空。
我们感恩,我们感怀,我们感悟。竺老校长,不殒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