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同学们鉴赏美、捕捉美的能力,掌握新媒体制作的技巧,帮助同学们实现全面发展,12月27日下午2点,青年素质发展中心邀请了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沈华清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新媒体制作与美学鉴赏”培训课程第一讲:“美与艺术——从幕后谈创作与欣赏”。

“什么是美,美是什么?”培训一开始,沈华清老师便以“荷花”系列摄影作品为例巧妙地解答了这个问题。沈老师认为,一个主题可以有很多种表达角度,镜头下荷花或清丽、或静雅、或明艳、或张扬的姿态都是不同表达角度下“美的彰显”。“什么是艺术,艺术又是什么?”沈老师用“摄影赋予建筑另一种美”、“将哲学理论用设计直观表现”和“雕琢街头败坏的墙面,化腐朽为神奇”等话语,简洁而深刻地提出了美与艺术“交叉但不等同”的关系——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而艺术,则是“创造性表情达意的方式与技能”。艺术分为“技、道、心”三个层次,需要不断地追求,这种追求的过程更是需要一种“作茧自缚”的精神,沈老师认为:“从技到艺的嬗变犹如作茧自缚,唯求能一朝破茧成蝶,而作生命最后短暂的绚丽飞舞。”
在阐述了“美”与“艺术”的丰富内涵后,沈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对创作与欣赏的独到见解。“耳目,心之枢机。”不论是视觉还是听觉,我们感官的存在都因“美”的发现而显得愈发可贵。“耳目一新”便是一种绝佳的美觉感受。沈老师在推崇这一观点的同时,也强调认识美还需要通过“记忆的唤起、想象的满足、真情的契合”等途径。尽管途径不同,发现美的眼睛不一样,但是感知美的心是没有差异的——外国人同样能感受到中国田园的美,这就是“大地之美”的完美展现。欣赏在于会意,而创作在于注“意”和赋“意”,创作的目的即是心意的具象化实现。沈老师以其所设计的浙江卫视《风雅钱塘》栏目片头为例,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个作品的整体构思与创作经过,并在其详实的讲述中巧妙融入了他对创作的理解——18天完成作品,其中要包括15天的构思。可见,在创作的过程中,细腻而独到的构思尤为重要。

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次培训课程成功地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美学殿堂”的大门,沈老师精彩的讲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同学们对“美”与“艺术”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今后能更好地将美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美的眼睛、美的心灵去感知美的生活。

据悉,本次“新媒体制作与美学鉴赏”系列培训课程共六讲,希望通过美学概论、技术指导、新媒体诠释、户外实践等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美学精神,提升审美能力,并熟练掌握新媒体制作技巧。其余五讲课程将于下学期陆续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