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新媒体制作与美学鉴赏”培训课程第一讲“美与艺术——从幕后谈创作与欣赏”之后,3月14日下午14时,由青年素质发展中心承办的系列培训课程第二讲“‘框’说艺术——用摄影之‘眼’观世界”在西1-107顺利举行。人文学院艺术系副教授沈华清老师再次为同学们带来精彩讲座。

培训会伊始,沈老师就从“框”字入手,为同学们讲述了 “窗框”、“框架”等“框”字的衍生意。随后,沈老师点明“窗可以借景”这个特点,并以中国园林为例,分析指出中国园林中的窗框设计正是一种“因缺而生意趣”的巧妙构思。紧接着,沈老师更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实例为同学们讲解了取景与构图、重力与张力、错觉与观形等方面的内容。
“白色的玉兰花,如果没有好的背景,是很难有好的作品的。” 沈老师以玉兰花的拍摄为例,着重强调了取景的重要性。而对于构图,沈老师则指出“既要注意现场的取舍,也要注意后期的调整和控制”。他认为,对于构图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为意而构图,为图而立意”——“意”、“图”是不可分离的。另外,他还介绍了取景和构图的修辞手法,例如反复、排比、借代和反语等。在讲解过程中,沈老师通过分析具体照片来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拍摄的修辞技巧。
在重力与张力方面,沈老师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心理上的感觉其实来源于客观世界,很多事物虽然无法感知,却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沈老师先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可分离这一点谈起,以哲思思想结合具体事例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构图和表达”的优美画卷,让在场的同学们体会到:在摄影中利用视错觉、画面的收缩感来表达出一种独特的趣味,重力和张力的完美和谐则能够创造出一种平衡的美。

在最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提出自己在摄影实践中的困惑。沈老师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为同学们详细解答了九宫格构图、调节白平衡等问题,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摄影是美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新媒体制作与美学鉴赏”系列培训课程的开展为广大爱好摄影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提升美学素养、提高摄影技术的平台,相信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在摄影实践中提升自我。
“新媒体制作与美学鉴赏”系列培训的后续课程也将在本学期陆续展开,敬请同学们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