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浙大,求是儿女,一路走来。硝烟动乱的年代,无数浙大人以不变的求是精神,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为后辈换来了希望的曙光。在竺可桢校长诞辰120周年之际,2010年4月17日下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小剧场309室迎来了老校友——陈全庆教授,讲述浙大学子在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学习生活的经历和感受。
艰苦环境立志科学救国
陈全庆教授一脸慈祥地描绘了自己当年求学浙大时的情形。她说,当时华家池校区主要是农学院的学生,理工科类学生主要在校本部。解放战争时期,条件比较艰苦,冬日里毛巾也会结冰,就连考试时钢笔墨汁也会冻住。尽管如此,当时的华家池校区,体育设施较为完善,学生运动健身的氛围浓厚。当提及竺可桢校长的“两个问题”时,陈教授表示,当时也只是想进浙大来学一门本领,自立然后救国,而进入化工系后,一直希望能走科学之路,为祖国的振兴和富强尽一份力的自己。

学生社团收获进步成长
在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已经悄悄在大学里传播,许多进步性社团在那时诞生,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青年。陈教授从很小学习中国画,加入秋海棠画社后就经常参与一些大型墙报的设计工作,宣传进步思想。她曾拿着油漆桶,涂改街上国民党的反动标语,为学生运动描画毛主席的头像。当谈到加入社团的意义时,陈教授说,首先是帮助自身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其次是更好地了解自己。在白色恐怖蔓延的当时,在没人敢大胆张扬地宣传共产主义的当时,优秀青年自发地通过进步社团相互交流,反抗敌对势力,唤醒国民,拯救中国。
崭新篇章书写新老传承
如今,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时代也在发生改变,对于新时代的求是儿女,陈教授表达了她的希冀:战争年代,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当下虽然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金融危机、西南大旱、玉树地震等,新时代的求是人应该充分认清形势并主动肩负起建设祖国这一伟大的任务。讲座最后,陈教授现场作国画一幅,画面上春意盎然,柳树鸟鸣,寄托着对浙大青年的期望与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