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邓水光,副教授,迄今为止共发表SCI/EI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7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10余项软件著作版权。曾获“微软学者”称号、“竺可桢奖学金”、美国“百人会”英才奖、“五四”青年奖章、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
有幸受《求是青年》报的邀请,和我们的年轻学生朋友一起畅谈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这个极为宏大而严肃的问题,我倍感压力。这种压力在于,刚过而立之年的我无论资历、阅历都尚浅,而且我的周围有许多优秀的前辈、老师、同事以及同学,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楷模。盛情之下,我愿意将个人的一些想法与各位同学朋友来分享。
就在几天前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给全国青年学子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期望,这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和提示。我想,每一位求是学子都不会忘记竺可桢老校长的两个问题:“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1998年,当我第一次迈进求是园时,就开始在心底思考:当我毕业时,该交上怎样的答卷?人要有理想和追求,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会成长得越快,潜能就会发挥得越充分。我坚信,理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而在大谈物质、追求现实的今天,很多人都已经物质化、现实化,但这绝对不应该是我们浙大学子的首要追求。我们应该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在自身之外要“仰望星空”,关注周围的人和世界,这些才是求是人应有的担当。
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需要踏踏实实去付诸行动,否则只会是空中楼阁。追求卓越、实现理想,我的经验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老实做人、认真做事这两点。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正直、勇敢、热情和真诚的人,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做人,同时还要学会选择与放弃,人生道路不断面临十字路口,而在方向的选择上不能迷失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还记得5年前,正当我即将博士毕业而面临择业的时候,我毅然放弃了去世界五百强外企工作的机会而选择了留校任教。这个选择之所以如此坚决,完全源于自己对科研和教学的兴趣和最初的人生理想。而五年过后,回过头来看自己的选择,发现带领学生一起挑战未知世界的教学科研生活正是我所追求的。
谈到做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即“态度决定一切”,无论你的老师给你布置了什么课题或者任务,暂不论你的能力如何,你首要做的就是保持积极向上、乐观主动的态度。只有保持这种态度,你才会有充足的动力,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完成任务。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说:“生活如同小说,要紧的不是有多长,而在于它有多好。”祝愿每位同学都能做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秉承求是创新的浙大精神,做一个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浙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