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奂,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博士生,生命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挂职),在科研教学、地方服务和学生工作三方面表现突出。曾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学金、优秀辅导员、十佳大学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在SCITOP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独立承担863子课题1项,主持在编教材(已约稿)一本,参与多项自然基金,主持或参与国内外十余项生态与新农村规划工作。曾任党支部书记、校团委书记助理(挂职)等。
我们青年人从来不缺一时的爱国激情,然而,长久地爱国,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不偏激,不谩骂,置身其中,乐于工作,相信国家,敬业爱岗。一辈子的爱国需要的是一种平淡而持久动力,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需要给自己心灵打上“爱国主义”的烙印,需要一个可以推动自己前进、服务身边人的精神动力。
我出生在一个带有浓厚军人气息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观的家庭里,启蒙时的爱国主义很少来自于学校的说教,更接近美国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氛围营造和英雄崇拜。四岁时,《巴顿将军》让“责任、荣誉、国家”的西点精神在我四岁的心中萌芽。尔后,陆游那“铁马冰河”的萧瑟,保尔一句“我们是共青团员”的呐喊,还有伦敦上空翱翔的鹰……保家卫国、舍小取大、杀身成仁构成了我启蒙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
然而,启蒙的热血与我的人生毕竟难以产生交集,复杂的现实世界开始在我面前展现画卷:1996年,国企改革阵痛中,在国营制衣厂上班的我的母亲、三个舅舅和两个舅妈几乎一夜之间全部下岗。工人们在制衣厂里追打厂长,外公外婆拿不到退休金时,我第一次对改革开始了“怀疑”。此后,我们大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经历过彷徨、疑虑、恐惧……但是,我始终坚信,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永远不会错的!也许,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认识角度,不变的是情感与态度。
首先,不要做旁观者和谩骂者,正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痛”,对待一件事,只有投入感情,才能体会其中的沉重。同样是国企改革的阵痛,《生死抉择》中的李高成让当时还是入党积极分子的我猛醒———不做抱怨者,热爱就要勇敢地战斗!同样的,在学术圈内,我们听说了太多的浮夸和腐败,抱怨别人,不如扪心自问:“今天,我‘求是’了吗?”
其次,了解国情,才会真正理解国家的不易。去年8月,我在香港四洲食品有限公司上班实习期间,无数次被人问起诸如“为什么内地不能像建设上海一样建设西部?”在香港,很多人终其一生生活在这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眼中诺大中国无非是一个放大的香港,建设内地和建设香港一样――没有区域差异。同样的,香港的水电来自于内地输送,肉类来自内地和美洲,人们认为只要花钱买就能买到,很难体会到国家资源的紧缺。香港基本不存在保护本土产业,所以同样不能理解内地为保护农民养猪利益限制美洲肉类进口等等政策。可是作为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我们应该懂。那段时间里,我和我身边的实习同学们越发体会到中国的不易,那段时间里,我们真正地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感到自豪。
再次,做理性的爱国者。第一,看问题时先要考虑样本的合理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因为那是拿全世界群殴一个中国,统计样本本身有问题;第二,读懂规则,规则是人定的,近代欧洲的崛起让全世界价值观以欧美为中心,所以我们不要轻易拿人家的规则给自己戴紧箍咒,俄罗斯的休克疗法、美国对菲律宾的民主改造、日本内阁的反复更迭……亚洲和中国,有自己的特点,爱国主义是尊重本土文化前提下的开放精神,是在国际主义的指导下加强民族自信心的一种精神。
最后,热爱自己的工作,扮演好团队中的角色。“爱国”就在我们身边,于我而言,是在实验室踏踏实实做研究,参与地方经济服务工作,做好一部分服务同学的思政工作,照顾好父母和家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让我从修身和齐家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