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闵浩宇老师做了《农民何谓》的读书报告,在读书报告中,她将这部作品评价为“一部家常话,当代农民的微史记”。关于标题,她做了简单阐释:“何谓”是指“说了什么”,所以标题的意思是“农民说了什么”。这体现了这部作品真实、朴素、鲜活的特点。
闵老师首先谈到了推荐本书的原因——第一,这是一部写上一辈人故事的书,如今《红高粱》热映,勾起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第二,这之中有很多熟悉的生活场景,贴合她小时候的童年回忆;第三,作品的口述式文风非常有吸引力。
“这部书讲的是50年代到现如今21世纪农民的生活变化。”闵老师概括了书的主要内容。接着,她讲到了书中的两大主题——“活着”和“社会关系”。有关“活着”,她举了农村人名字的例子,她说:“农村人名字的寓意都是一个字——求。”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其次,有关社会关系,闵老师阐述了婚礼和葬礼中体现的熟人社会的行为模式,这体现了社会关系层面的问题。
最后,闵老师还谈及了这本书留给我们的思考:农村现在人与人之间不断疏远的社会趋势,以及在机械化代替人力的今天农民的职业属性不断退化,对于这两个问题,她觉得非常遗憾。
在闵老师的发言过程当中,在场的各位支部成员都听得十分认真。在讨论环节,梁艳老师还特别推荐了《父后七日》这本书,作为对闵老师有关丧葬问题发言的补充。听完闵老师的报告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新中国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了新的认识。今后也将更加关注三农问题,承担党员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