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为响应2003年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校团委以“培育时代高才”为第一要务,于2004年开始在全校层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大环节,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经过十多年持续不断的实施和运行,已为55000多位学生认证第二课堂学分,为38000多位学生定制第二课堂成绩单(即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学校第二课堂工作管理平台——“素质拓展网”被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十佳高校学生网站”。浙江大学团委已探索建立了涵括“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平台构建、项目管理、学分认证、队伍建设、推广培训”在内的全链条式第二课堂管理体系,科学量化地管理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全面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
◎主要做法与实施过程
(一)顶层设计、制度保障,明确第二课堂工作责任主体
根据校党委2004年下发的《浙江大学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学校成立由主管领导牵头,团委、学工部、研工部、教务部、招生与就业指导部、宿管中心、紫金港校区学工委等部门组成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领导小组,协调全校的实施工作,指导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社团组织在教学主渠道以外的学生素质拓展方面具有的传统优势,做好大学生第二课堂工作运行机制的顶层设计。
校团委与校内其它职能部门、院系积极沟通协商,于2006年以学校教务管理的名义下发《关于制订2006—2008级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所有浙大本科生都需要在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外,必修第二课堂活动至少4个学分方能毕业,真正将第二课堂活动融入大学生的培养方案,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学生除了能拥有独立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外,其个人的第一课堂成绩单上同样会显示第二课堂的表现,从制度保障层面促使大学生重视第二课堂活动。
(二)三级认证、量化考核,确保第二课堂管理客观公正
在校团委指导下,“浙江大学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成立,负责全校第二课堂活动计划的实施和认证工作。各学院(园)成立“学院(园)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负责本单位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记录与审核。学院下属的各团支部以团支书为首,以班集体为最小单位,对所有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监督考核。校级素质拓展认证中心、院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团支部组成的“三级认证”体系,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审核工作有序开展。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可获得《实践能力与素质拓展》课的相应积分,当积分累计达到且必须达到3分及以上,才可换取第一课堂的4个学分。其中,分数达到3分不到4分者,考核成绩为合格;分数达到4分不到5分者,考核成绩为良好;分数达5分及以上者,考核成绩为优秀。结合第二课堂教学实际,学校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对第二课堂各类活动制定了详细的计分标准,做到公平公正。
(三)数字平台、规整项目,引导第二课堂活动品牌创新
学校于2006年搭建了“浙江大学素质拓展网”平台,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依托数字化网络平台,信息化管理统筹校院两级第二课堂项目;同时以基础项目(即校内长期开展的形式成熟、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第二课堂活动)与立项项目(即不定期举办、形式较新、辐射面较小的第二课堂活动)为主线,按照活动类别将第二课堂活动划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大类别,进行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规整和管理。
校团委根据“浙江大学素质拓展网”后台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追踪不同年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变化和发展,调研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基础项目、立项项目的控制与管理,积极引导第二课堂活动品牌创新。目前,学校已培育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SRTP)”、“大学生素质训练项目(SQTP)”、“三好杯系列体育比赛”等一大批第二课堂精品活动。
素拓进学园活动
(四)全面培训、宣传推广,激发学生第二课堂主体意识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存在的一个显著区别即学生取得学分的方式不同,学生需要参加各类活动来累积第二课堂积分,从而完成第二课堂课程要求。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第二课堂管理体系,认识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涯中的重要性,校级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每年针对大学新生开展素质拓展培训会,宣传推广学校第二课堂认证体系;通过“素拓进学园”活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互动、工作人员值班制的方式,为学生解答第二课堂相关的疑问;同时积极引导第二课堂精品活动的开展,培养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另外,“三级认证”体系需要建设庞大的素质拓展认证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能够了解第二课堂运行规则,能从自我层面激发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新生素质拓展培训会
(五)如实记录、监测反馈,打造独有的第二课堂成绩单
校级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会定期对学生的第二课堂积分进行监测(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并及时向所在院系反馈第二课堂成绩监测结果,让院系老师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的管理,督促学生在大学期间自主规划、合理安排地参与类型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
每一位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在毕业之际都会得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该成绩单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全面反映了学生从第二课堂中所获得的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升,为大学生的简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工作成效
(一)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补充
浙大要培育“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时代高才,除了聚焦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学,还需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浙大构建第二课堂的管理体系,让第二课堂正式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系统、量化的考核认证机制和确保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促使第二课堂工作不再停留于口号和理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有效抓手
对第二课堂项目的分类和梳理,也是从另一层面对学校共青团工作的系统梳理,同时通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活络度等量化指标评判共青团工作的吸引度,成为共青团开展工作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学校共青团通过第二课堂与学分获得这个有效抓手,更好地推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促进校园先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学生能力素质拓展的方向引导
工作运行至今,学校共认证建立基础项目70余项,立项项目6000余项,涉及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育的方方面面。通过“素质拓展网”后台数据分析,学校适时推出第二课堂精品活动、品牌活动,调整个别活动的计分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展特定的素质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经验与思考
(一)领导重视,联合多部门共同推动工作落实
第二课堂工作要落到实处,需要校级领导的重视和推动,校团委可以作为工作落实的具体执行部门,但需要其它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让工作形成体系、完美落地,否则只会流于表面和形式。
(二)挂钩学分,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在课堂外开展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与第一课堂相对应。因为是非强制性的活动,学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忽视第二课堂重要性。学校建立完善的第二课堂活动积分认证体制,以积分换取学分,赋予第二课堂活动4个学分,将其纳入每一位同学的培养计划,由此驱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与向往。
(三)工作规范,保障第二课堂工作健康运行
学校根据活动形式与类别制定详尽的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并且依托于素质拓展网站平台,建立团支书、学院素拓、校级素拓的三级认证体系队伍,科学合理地量化考核每一位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在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兴趣的同时,也保障了学校整体第二课堂活动工作的健康运行。
(四)数据分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素质拓展网站平台承载着学生大量的第二课堂活动数据和信息,通过对大数据合理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及时进行第二课堂活动的调整,不断完善已有的第二课堂体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