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围绕浙江大学“六高强校”战略要求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大学生“一、二、三、四”课堂融合,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共同体建设,组建师生协同合作的培育共同体,充分利用高校优势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强化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公益精神,引领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西部、深入生活,践行“感恩•服务•担当”的公益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校团委总结工作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PTPA”公益实践模式,有效促进了专业教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深度参与。
◎主要做法和实施过程
近三年来,学校团委大力推进“一个教授,带领一个公益实践团队,实施一个公益实践项目,形成一项公益实践成果”的公益实践模式(简称“PTPA”模式,即Professor+Team+Project+Achievement),打造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新机制,汇聚教授资源,搭建校友参与平台,推进公益项目助力“城市升值、产业升级、文化升华、民生改善”的长效机制,全面树立浙江大学和全体浙大师生的公益形象。
(一)教授(Professor)
指导教师应优先选择相关领域的专业教授,同时在学生思政工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立项过程中可以采取团队先确定实践主题再由教授从中选题或者教授先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实践主题再由学生团队来对接等方式灵活操作。以生工食品学院的指导教师沈立荣教授为例,他是食品营养学领域的专家,也是生工食品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书记、德育导师。沈教授始终紧密关注食品安全领域的社会热点,13年来一直致力于食品科普公益事业,持之以恒地组织大学生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所著的多本科普类著作被省食安办、团省委等政府部门选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用书和公益宣传用书。
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在专业教授的带领下开展调研
(二)团队(Team)
实践团队应当具备学生骨干引领、参与广泛、学科交叉的特点。要立足学院学科和人才优势,以学院学生党员骨干为龙头,鼓励相关学科的优秀大学生以志愿者的形式组队参加,成员尽量覆盖本、硕、博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力争做到分工明确,专业细化,可以进一步争取相关学科甚至校外当地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将公益实践做得更科学、更专业、更深入、成果更丰富。以建工学院2015年赴南疆地区暑期社会实践团为例,该团由14人组成,其中指导教师4名,带队教师2名,学生8名,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水质、水文情况,更好地了解当地的习俗礼仪,更扎实地深入当地基层和群众,团队邀请了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2名指导教师和4名学生,极大地充实了团队的力量。
(三)项目(Project)
项目主题要体现公益理念。项目内容要助力“城市升值、产业升级、文化升华、民生改善”。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广泛搭建政、校、企合作的项目构架,积极建设实践基地,建立长效的、持续性的实践方案,不断挖掘项目的深度,提升项目的科学性和影响力,让当地群众切实受益。项目的总结过程中要注重传承,完善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可持续性。以生工食品学院为例,他们的实践基地一方面得到了杭州市科协、杭州市食品安全办公室、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西湖区科协等部门的直接指导,另一方面还获得了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康师傅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倾情支持,全方位拓展了实践资源。同时,在传承和激励方面,他们通过学院的总结表彰会、成果汇总编辑成册、视频制作、学院新年晚会节目展示等方式将成果经验广泛传播给其他同学,所带来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低年级同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此外,学院还通过联合政府部门颁发荣誉证书、评选星级志愿者、二课加分、优秀志愿者经验交流等方式全方位激励同学们踊跃加入,把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成果(Achievement)
1.助力学生成长
通过公益实践项目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了解国情国策,广泛联系群众,响应社会需求,磨炼意志品质。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用专业背景和学科优势服务国家和人民,强化专业认同,增强学习动力。同时要注重总结表彰,通过志愿者证书、宣传册和视频等形式肯定和宣传同学们的公益精神。
2.扩大社会受益
实践活动应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助力“城市升值、产业升级、文化升华、民生改善”。应注意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实践成果宣传的受众面。应通过政、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扩大公益实践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建工学院暑期实践团在王纪武副教授的带领下选择了“一带一路”沿线的核心区域南疆地区作为实践地,充分调研了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发现了当地普遍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现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南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因此,他们运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南疆地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和水资源需求状况,并根据实地调研结果,对南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可行性建议。这项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与重视,相关调研报告已经成为了他们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
3.促进学科发展
应注重总结实践成果,通过不断探索,从实践中提炼理论,推进相关领域的相关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鼓励教授将实践成果带入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团队在专业教授的指导下编写和公益实践项目相关的著作。目前,沈立荣教授为本科生开设《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为研究生开设《食品安全专题》等课程。更重要的是,持续不断的努力,为学科发展助力。
◎工作成效
(一)教授科研团队得到有效充实
目前我校正处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教授的科研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而研究生的招生名额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本科生的力量是很好的补充。同时,很多教授的科研项目本身就与公益密切相关,本科生思维活跃,积极性强,由他们通过社会实践承担一些调研和数据采集类的工作十分合适。
(二)学生知行互促收获更大成长
本科生处于学习理论知识、深入基层群众、增长社会经验、了解国情国策的关键时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专业教授的亲自带队和指导,大学生的实践目的将会更明确,实践方法将会更科学,实践结论将会更权威,实践成果将会更丰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和教授交流,收获更大成长。
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新食品安全法》科普宣传活动
(三)专业力量强大,地方获益更实
我校是中国学科最齐全的大学,科研创新实力强大、学科结构层次丰富、交叉学科平台集聚。在我国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校以巨大的学科优势为依托,将丰富的学科成果运用到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可以为地方带来巨大的智力补充。
(四)公益实践集成效应不断扩大
“PTPA”实践团队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在我校暑期大学生大型公益实践活动中,“PTPA”实践团队的规模已经达到将近120支,实践主题涵盖文化、环境、扶贫、科技等数十项内容。同时,团队的带队教授规格逐步提升,很多学院甚至动员了院长和长江学者层次的教授亲自带队,从侧面反映了这种全新实践模式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经验与思考
(一)进一步理顺工作制度
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大学生实践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协调作用,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学科交叉,明确培养制度,统筹实践方案,充分调动教授,强化学生动员,完善团队结构,深化专题培训,落实经费保障,确保教授带领实践队伍高效、科学、有序地开展实践活动,互促互惠。
暑期社会实践团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龟兹文化调研
(二)进一步争取社会资源
充分挖掘调动教授丰富的社会资源,大力推进海内外“PTPA”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夯实专业支撑,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等学校和基层社区合作,形成共赢和良性循环的新局面,逐步构建“PTPA”公益实践共同体。
(三)进一步搭建实践平台
通过联合十余所高校组成“一带一路”大学生公益联盟,利用各自优势资源,针对沿线地区实际,接力开展“PTPA”专项公益实践活动,整合实践成果,联合宣传动员,辐射并吸纳其他高校加入联盟,形成规模集成效应,不断扩大“PTPA”公益实践的覆盖面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