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教育学院义工之家(Family of Volunteers, College of Education,简称FOVCOE)成立于2005年,是教育学院院级志愿者组织。义工之家秉承教育学院“求是育英,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和“奉献、友爱、 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依托学院特色专业学生团体和校内广泛招募的志愿者,在教育、体育等多领域设立项目化志愿者服务团队,组织并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
义工之家成立十年间,组织架构几经变迁,于2014年改制后正式形成当前的扁平化项目组工作结构。每个项目组都对应教育学院一个特色学科或专业,该项目组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前需要接受对应学科教师、资深学长的培训,从而把志愿者能力提升和志愿服务工作质量提升相结合,推动志愿服务多样化、差异化、专业化。
◎ 主要做法和实施过程
(一)志愿精神是志愿服务的前提
义工之家面向全校招募有志于志愿服务的青年义工,所招募的新义工需要进行新义工注册,具体注册方法按照《浙江大学青年志愿者组织管理条例》中规定的青年志愿者注册流程执行。新义工将接受“志愿者精神与志愿服务内涵”的相关学习和培训,以提高其思想素质。
(二)专业技能是志愿服务的保障
义工之家每年定期举办义工培训。培训模块包括必修工作坊和选修工作坊,新义工需完成全部的必修工作坊和规定数量的选修工作坊方可通过培训。现有和拟创建的必修工作坊课程包括:课程设计、运动技巧、医疗急救、健康生活、摄影技术等。选修工作坊为实践工作坊,主要为各项实践和竞演活动。经过培训并通过规定课程后,义工将获得由义工之家颁发的“义工之家培训合格证书”。除部分另行规定的义工服务项目外,义工之家所开设的项目化义工服务活动都需要参与的义工持有“义工之家培训合格证书”。通过培训,一是使得志愿者在义工之家能有所收获,锻炼专业能力,二是为实际志愿服务活动的展开打下基础,提升活动质量。
(三)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
义工之家所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内容围绕教育、体育内涵设计,依托教育学院的专业优势和特点,搭建实践服务平台。2015-2016学年开展的有9个项目,每个项目组都对应教育学院一个特色学科或专业,项目组负责人会在活动开展前组织该项目组一定数量的志愿者,独立完成一次活动。
在教育领域,义工之家的科普EDU项目组走进杭州市科技馆等场馆,协助策划并开展志愿科普活动,并与浙江日报联合开展线上科普问答活动;社区与城市教育项目组深入小营街道开展社区志愿活动;小教幼教项目组走进京都小学、求是竞舟小学、文理小学,开展绿色环保课堂等爱心课堂;跨文化教育项目组在校内外事活动中担任志愿者翻译,并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外文文献翻译推介等活动。
在体育领域,武术健身项目组深入风帆中学、文三小学、求是竞舟小学等中小学武术支教,推广校园武术健身操;校园足球项目组走进风帆中学,依托足球社团开展足球教学;形体健康项目组走进浙大离退休排舞队,对舞蹈的动作、编排进行义务指导,助力排舞队在省人民大会堂呈现精彩演出;此外,“S.H.E(Safety Health Exercise)”户外急救项目组、“E拍客”新媒体项目组等新建项目组也都全面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
1.科普EDU项目组
科普EDU项目组是以教育学院科普专业为学科支撑、科普方向硕士为发起人的志愿服务项目组。该项目组走进杭州市科技馆、自然博物馆、运河博物馆等场馆,协助策划并开展志愿科普活动,传播志愿者文化和科学理念。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
(1)博物馆、科技馆志愿者:走进浙江省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低碳博物馆等场馆,通过与当地场馆合作,在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后,组织志愿者在各场馆开始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2)科普学习单制作:面向即将或意愿成为浙大学子的学生群体,设计简明、具有互动性的学习任务单,使学生在进校伊始能够快速有效地了解体会我们学校的历史沉淀及各校区的特色文化;
环保科普志愿行——滚蛋吧,雾霾君!
2.社区与城市教育项目组
社区与城市教育项目组是多学科支撑的志愿服务项目。在今年暑期,该项目组深入小营街道,与当地的街道、社区进行合作,协助开展“最美小营”等多项社区志愿活动,并得到了小营街道领导和居民的好评。
3.小教幼教项目组
小教幼教项目组是由课程与学习科学系作为专业支撑的志愿服务项目组,也是义工之家最传统、最经典的项目组之一。近年该项目组走进求是竞舟小学、京都小学、文理小学、西溪幼儿园等,开展“我与自然有个约会”课程、“合作与沟通”课程、“神奇的三角插”折纸课等。
举办“快乐合作你我他”活动
4.跨文化教育项目组
跨文化项目组是由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科作为学科支撑的项目组,今年该项目组主要服务工作是在校内外事活动中担任志愿者翻译,并利用该项目组的微信公众号DoublewinED开展外文文献翻译推介等线上活动。
5.武术健身项目组
武术健身项目组依托教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是义工之家历史最悠久的项目组。报名的同学经过基础武术培训后,可以加入“教练团”,随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走入校园开展武术健身培训。该项目组近年深入风帆中学、文三小学、求是竞舟小学、笕桥小学等中小学,开展武术支教,并在风帆中学成功创办“武林门”武术社团,推广校园武术健身操。
武术健身教学活动
6.校园足球项目组
校园足球项目组依托教育学院体育系足球专项学生,该项目组于2014年创立,成立第一年就成功走进风帆中学,以学校足球社、足球队为平台,于每周五下午开展义务足球教学活动。
7.形体健康项目组
形体健康项目组依托教育学院体育系艺术体操专项学生,该项目组于2014年创立,开展针对校内外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的形体健康义务培训,并在年初走进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离退休排舞队,对排舞队舞蹈的动作、编排进行指导,并对老教师开展义务形体训练,助力排舞队在省人民大会堂呈现精彩的演出。
走进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离退休排舞队指导
8.“S.H.E(Safety Health Exercise)”户外急救项目组、“E拍客”新媒体项目组
这两个项目组都是2015年新成立的项目组,项目组分别针对的领域是户外急救课程培训、志愿服务和校园新媒体。这两个项目组已经完成了前期筹备、志愿者招募,将在冬学期开始正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S.H.E使者项目是户外达人、运动潮男的聚集地,开展户外运动、应急救援等知识培训与组织户外活动相结合,让参与同学成为具备基础应急急救知识和户外运动知识的达人,并成为外传播户外运动理念、应急救援知识的使者。
E拍客项目由对摄影、新闻采编有兴趣的同学组成,邀请教技中心老师、经验丰富的学长对参与的同学进行针对性培训。在进行的基础培训后,组织同学开展各项E拍客活动。
◎工作成效
教育学院义工之家经过历时十年的积累,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吸纳了全院近百名志愿者,各个项目组运行健康,成果丰硕:被服务的孩子们在课堂中的欢声笑语、运动场上奔跑的身影,离退休教师在学习一个新舞步后的舒心微笑,以及一篇篇的科普推文、一次次的讲解问答……义工之家的努力也受到了校内外相关部门机构的肯定,在校团委组织的2015年度最美公益集体、项目、个人评选中,教育学院义工之家脱颖而出,荣获“2015年度浙江大学最美公益集体”称号。
对学生志愿者而言,义工之家是一个平台,让他们走入社会,锻炼自己,发挥专业特长,也通过实践发现和弥补了课堂理论学习的短板。也正是因为义工之家的活动设置贴近学生的需求,活动报名日趋火热。
对学校学院而言,义工之家是一个窗口,它向外界展示了浙大青年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和特色,义工之家作为校内志愿者组织的一份子,承担着社会服务的职责,并助力我校志愿服务不断前行。
对社会而言,义工之家是一股青年大学生的青春力量,义工之家的活动内容在设计时会充分考虑对象的需求,对活动的安排完善、规范、有组织,确保活动质量。义工之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各个高校乃至社会的志愿者组织作榜样,推动社会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播。
◎经验与思考
义工之家是一个扁平化组织,由各位项目组负责人独立运作各个项目组,并由义工之家的主任进行统一管理,由办公室负责人进行工作的推进,同时,义工之家的指导老师会定期进行考察和指引。这样的组织结构能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高效率的同时做到高质量,每位负责人的想法能得到及时的沟通和反馈。但随着义工之家的成长和项目组的扩张,扁平式组织结构会导致高层信息超载,对高层的管理能力和时间精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义工之家将根据它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其组织架构和活动开展模式。
义工之家在义工管理上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新义工必须经过技能和志愿者精神的培训方可进行服务实践。另外,义工之家每学年将根据各项目组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对项目组进行评价考核,评选出 “优秀项目组”,同时根据义工参与志愿服务的小时数及负责人对其服务质量的考核,评选出“优秀义工”。
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义工之家的全体成员将继续努力,增加志愿者数量,增加志愿活动的内容和频率,提高志愿活动的品质和内涵,将义工之家打造成一个规范、有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的志愿者组织,助力教育学子在服务中成长,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