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为弘扬中国青年志愿精神,发扬“求是创新”精神,展现浙大学子的志愿者情怀,加强浙大青年志愿者与校外公益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进大学生与青少年及学龄前儿童的双向交流,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依托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精心策划并组织开展科普性志愿服务活动——“求是科普小课堂”,通过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小可妈妈伴小时”平台、岳家湾大成实验学校个性课程项目等平台,和浙大幼儿园、浙大附小、岳家湾大成实验学校等杭州学校进行合作,并将这一科普志愿服务活动推广到了小河街道、嘉兴市图书馆等更广的范围,向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展示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生活,让孩子们日渐增强阅读科学书籍的渴求。
◎主要做法和实施过程
(一)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志愿服务
2014年3月,学院依托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的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到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欣赏活动,接受美的熏陶,激发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特别策划了“小可妈妈伴小时”主题活动。它是面对0-6周岁学龄前婴幼儿打造的一项亲子课堂活动。活动通过丰富新颖的形式,带领学龄前儿童和家长们一起进行体验式阅读,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渐渐产生对阅读的渴求。于是,学院积极与该活动负责人联系,得到了对方的欢迎和支持。经过多次的协商和充分的计划准备,学院组织志愿者团队于3月16日正式踏上了探索之路。
自2014年3月16日第一期“小可妈妈伴小时”之“求是科普小课堂”开展以来,学院在杭少图已成功进行32期“求是科普小课堂”活动,参与志愿者达到202人次,活动参与人数约1280人次。为有利于活动的长期开展,化工学院实践中心编写了大量适合幼儿的科学实验教案,这些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性高,实验原理简单易懂。
在前期开展合作的基础上,化工学院与少图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协议,每两周派志愿者前往少图玩具天地为小朋友讲解科学知识,带领小朋友做小实验。实验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旨在通过科普小课堂的平台为广大小朋友及其家长传播体察生活、热爱生活的理念,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求是科普小课堂”志愿者服务活动
化工学院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通过2014年上学年与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求是科普小课堂”的合作,得到了杭州少图工作人员的一致认可,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在上半年活动的基础上,志愿者精心策划并组织暑期“求是科普小课堂”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基于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小可妈妈伴小时”的活动平台,将科学实验带给更多的小朋友,丰富其暑期生活,营造科学氛围,并给热爱志愿活动的同学提供一次走进社区,与学龄前的小朋友零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
杭州市社区暑期“求是科普小课堂”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浙大幼儿园及浙大附小志愿服务
求是科普小课堂活动在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取得良好反响后,为扩大受益面,学院与浙大幼儿园、浙大附小的老师取得联系,希望将科普小课堂带进他们的课堂。自此,学院组织志愿者在浙大幼儿园及浙大附小共开展了五期科普小课堂活动,主题包括“瓶子吹气球”、“小纸船快跑”等;共有25人次的志愿者参与活动,累计受益学生150人。
浙大幼儿园及浙大附小“求是科普小课堂”志愿者服务活动
(三)岳家湾实验学校志愿讲师团
2015年3月,化工学院启动赴岳家湾大成实验学校志愿讲师团活动,每周五开展个性课程,为中小学生(六、七年级)讲解自然科学相关的科普知识,演示并指导相关的科普小实验,让同学们提高动手实验能力,感受科学的魅力。团队与院领导及大成校方精心设置了授课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生物等各方面知识,包括“走进科学世界”、“神奇的地球”、“物质的分离”、“食品大观园”、“奇妙的厨房”、“果酒的酿造”、“炫酷的汽车”、“声音的世界”、“认知外太空”、“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至2015年5月,岳家湾实验学校第一期志愿活动已经顺利结束,共计21名志愿者参加,受益学生约160人次,在学校、家长及同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岳家湾实验学校的科学实验课堂每年3月份至5月份开展,是“求是科普小课堂”活动进校园的又一拓展,从幼儿到小学生,项目进一步扩宽受益学生年龄层,提高求是科普小课堂的影响力。
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求是科普小课堂”志愿者服务活动
(四)嘉兴市图书馆志愿服务
为丰富孩子的寒暑假期,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化工学院实践中心在团委的指导下决定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求是科普小课堂结合起来,将这一志愿服务活动延伸至嘉兴市,这是科普小课堂第一次走出杭州市,也是对小课堂新的考验。
2016年寒假,在团委老师的带队指导下,团队招募六名志愿者赴浙江嘉兴市图书馆开展为期5天的小课堂活动。每天下午,志愿者先是课程引入,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再是实验演示,告诉小朋友们正确的实验态度和操作方法。紧接着是小朋友的动手时间,安排有志愿者对应指导,带孩子们进入探索验证的世界。最后是原理解释及互动环节,每天的科普小课堂都在欢乐的笑声中结束。
活动期间,共有约60人次的小朋友参与,获得了嘉兴市图书馆及嘉兴市民的欢迎,这是科普小课堂走出杭州的成功案例,也为科普小课堂活动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工作成效
(一)对儿童
给孩子们展示有趣的科学知识及小实验,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使孩子们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其对学习的渴望,同时也激发了小朋友们对实验的兴趣爱好。将他们带入科学海洋中漂流一番,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二)对家长
家长帮助孩子一起完成实验,提供了家长与孩子亲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亲子和谐。走进社区的活动也在暑期减轻了家长带孩子的负担。
(三)对志愿者
通过跟学龄前小朋友零距离接触,提升自我能力。志愿者抱着爱心、耐心、关心的态度和小朋友的互动与交流,提升了志愿者们的交流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通过走进社区,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身体力行,在完成活动各项要求的同时,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社会能力。
(四)对社区
给社区带来了正能量。参加科普小课堂的小朋友及其家长纷纷对科普小课堂表示认可和称赞,认为这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并希望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多进社区开展类似的活动,扩展小朋友的眼界与知识面。
(五)对学校
拓展了与校外的合作资源,向外界展示浙大学生良好的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学院甚至全校范围内营造关爱幼儿、服务社会的良好风气。
(六)对社会
填补了城市儿童科普教育的空缺,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氛围,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另外,求是科普小课堂辐射面广,持续时间长,受到多方好评和支持,也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宣传报道。化工学院对本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而杭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杭州日报等媒体也进行了一系列消息推送。
杭州日报报道
◎工作经验与思考
(一)开拓性
目前,虽然有不少支教活动,但极少结合自己的专业,以课堂实验的方式给孩子们进行科普教育,本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创新性。
(二)协调性
目前的“爱幼”活动大多是关爱贫困儿童,本活动是针对城市儿童进行科普教育,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三)多样性
不同于传统讲课形式,本活动增加了有奖提问、动手实验等环节,更能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
(四)前瞻性
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本活动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孩子们今后的发展。
(五)系统性
学院依托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已组建志愿者库,招募不同专业的志愿者,并组织一些志愿者培训,比如与小朋友互动时的礼仪、沟通方式等。
(六)回馈性
本活动是志愿者与青少年、学龄前儿童等共同“游戏”,与其他公益活动相比,更能使志愿者得到身心上的放松,重温童年的快乐,帮助志愿者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