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生仪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03年,在生仪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历经13年的风雨,秉承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在校内外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口碑,已成为学校经典的志愿者服务队伍。
学院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意愿,通过多方遴选,最终于2011年10月,在校内首创专业化助残扶残志愿服务队——“仁爱家园古荡工疗站青年志愿服务队”,建立并完善了一套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总结、宣传、表彰在内的体制。同学们在学院团委的精心指导下,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全力投身于社会爱心助残事业中。2012年5月21日,学院与古荡工疗站签署志愿服务协议,建立服务基地,创建了“院—站”合作的互动式公益活动新模式。截至2016年3月,生仪学院“仁爱家园古荡工疗站青年志愿服务队”累计参与志愿者达60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间2000余小时。
◎主要做法和实施过程
(一)完善激励机制,传承志愿精神
学院在努力为志愿者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通过校内外不同形式的激励措施,宣传志愿精神,打造活动品牌,营造服务文化。活动开展进程和总结工作,均会通过校院两级网站、学校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体对外展示,广泛传播服务行为,鼓励在职志愿者,也勉励更多同学参与到服务中去。对于优秀的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会推荐其作为优秀代表参评学院、学校各类奖项,作为对志愿者辛勤付出的回报与鼓励。
同时学院也会组织优秀志愿者分享交流会和座谈会,通过典型事例、个人将志愿服务经验、心得体会和所思所悟向更多的同学传递,呼吁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传承志愿者的精神。12年来,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累计达8000余人次,队伍中不仅包括本科生,也包括在读博士、硕士生,目前在册志愿者327人。在服务的同时志愿者自身也得到了磨炼和成长,很多同学学业有成,成功保送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还有的通过服务,把握人生方向,选择到部队服役,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军官。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看望慰问“阳光驿站”残疾人
(二)弘扬志愿精神,构建服务平台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授牌
学院结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和“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丰富志愿活动形式,走志愿服务专业化道路,构建志愿服务平台。
在学院与工疗站的协商下,为保证服务活动规范化开展,志愿者们坚持在每月双周五下午为工友提供服务,给工友们带去了诸如康复讲座、益智游戏、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文艺演出、科普介绍、电脑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与此同时,在每年的“3.5学雷锋”、“12.3国际残疾人日”等特定节日双方还会联合举办大型志愿者活动,如每年的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心系工友、情满校园”的主题义卖活动,义卖产品全部是工友制作的手工艺品,义卖所得收入将全部捐赠给古荡工疗站。为了丰富活动形式,增加互动乐趣,双方还举办了“公益新行,关怀倍至——古荡工疗站浙大校园游”活动,青年志愿者陪同来自古荡工疗站的残障人士在美丽的紫金港校区游览并进行书画交流等活动。除了常规的志愿服务活动外,在仁爱家园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西湖区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古荡街道专场趣味运动赛、2013年台湾身障福利团体浙江访问团参观交流活动等每一次重大活动背后,都有着浙大志愿者的身影。
“阳光驿站”志愿者与残疾人在浙大开展书画交流活动
◎主要成效
五年来,参与生仪学院-仁爱家园古荡工疗站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不仅包括浙江大学的本科生,也有很多硕士、博士。有的志愿者一做就是五年,从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与广大工友成为无所不谈的好友。五年的坚持,参与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精彩,工友们对志愿者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志愿者们坚持不懈的志愿服务行动,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学校各界的一致认可。先后有包括省委副书记王忠辉和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等在内的各级领导前往仁爱家园看望慰问志愿者们,并对志愿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王辉忠强调,志愿者很平凡,很普通,但志愿服务很高尚,无数志愿者的点滴服务,必将汇聚起爱的洪流。他还勉励志愿者们要长期结对、热情服务,认真做好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帮助残疾人共建共享中国梦。
多年笃行的青春誓言,最终以灿烂的方式开花结果,“古荡工疗站青年志愿服务队”获评浙江大学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并在2015年下半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志愿者黄珏、马健楠、茹画先后获浙江大学五星级志愿者称号,志愿者王兆祥获首届杭州市“最美助残志愿者”、首届“最美西湖志愿者”称号,志愿者王兆祥、茹画获浙江大学“最美公益人”称号。生仪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浙江大学“最美公益集体”称号。青年时报、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求是青年、西湖网等校内外媒体都对活动给予了相应的关注与报道。
◎工作经验与思考
生仪学院将志愿服务纳入学院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考量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形成了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手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志愿者工作模式。
从多年的活动举办与志愿工作经验中可知,建设一支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助残志愿服务队伍尤为重要。以助残服务为核心,以定点帮扶为形式,注重提升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生仪学院志愿者服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且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优秀模式的经验反思在西湖区各镇街工疗站进行了推广,使更多的工疗员能够从中受益,也为志愿服务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案例背景
生仪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03年,在生仪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历经13年的风雨,秉承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在校内外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口碑,已成为学校经典的志愿者服务队伍。
学院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意愿,通过多方遴选,最终于2011年10月,在校内首创专业化助残扶残志愿服务队——“仁爱家园古荡工疗站青年志愿服务队”,建立并完善了一套包括志愿者招募、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总结、宣传、表彰在内的体制。同学们在学院团委的精心指导下,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全力投身于社会爱心助残事业中。2012年5月21日,学院与古荡工疗站签署志愿服务协议,建立服务基地,创建了“院—站”合作的互动式公益活动新模式。截至2016年3月,生仪学院“仁爱家园古荡工疗站青年志愿服务队”累计参与志愿者达60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间2000余小时。
◎主要做法和实施过程
(一)完善激励机制,传承志愿精神
学院在努力为志愿者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通过校内外不同形式的激励措施,宣传志愿精神,打造活动品牌,营造服务文化。活动开展进程和总结工作,均会通过校院两级网站、学校论坛、微博、微信等媒体对外展示,广泛传播服务行为,鼓励在职志愿者,也勉励更多同学参与到服务中去。对于优秀的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会推荐其作为优秀代表参评学院、学校各类奖项,作为对志愿者辛勤付出的回报与鼓励。
同时学院也会组织优秀志愿者分享交流会和座谈会,通过典型事例、个人将志愿服务经验、心得体会和所思所悟向更多的同学传递,呼吁全校同学积极参与,以实际行动传承志愿者的精神。12年来,参与过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累计达8000余人次,队伍中不仅包括本科生,也包括在读博士、硕士生,目前在册志愿者327人。在服务的同时志愿者自身也得到了磨炼和成长,很多同学学业有成,成功保送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还有的通过服务,把握人生方向,选择到部队服役,成为人民解放军的军官。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看望慰问“阳光驿站”残疾人
(二)弘扬志愿精神,构建服务平台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授牌
学院结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和“求是创新”的校训,不断丰富志愿活动形式,走志愿服务专业化道路,构建志愿服务平台。
在学院与工疗站的协商下,为保证服务活动规范化开展,志愿者们坚持在每月双周五下午为工友提供服务,给工友们带去了诸如康复讲座、益智游戏、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文艺演出、科普介绍、电脑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与此同时,在每年的“3.5学雷锋”、“12.3国际残疾人日”等特定节日双方还会联合举办大型志愿者活动,如每年的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心系工友、情满校园”的主题义卖活动,义卖产品全部是工友制作的手工艺品,义卖所得收入将全部捐赠给古荡工疗站。为了丰富活动形式,增加互动乐趣,双方还举办了“公益新行,关怀倍至——古荡工疗站浙大校园游”活动,青年志愿者陪同来自古荡工疗站的残障人士在美丽的紫金港校区游览并进行书画交流等活动。除了常规的志愿服务活动外,在仁爱家园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西湖区第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古荡街道专场趣味运动赛、2013年台湾身障福利团体浙江访问团参观交流活动等每一次重大活动背后,都有着浙大志愿者的身影。
“阳光驿站”志愿者与残疾人在浙大开展书画交流活动
◎主要成效
五年来,参与生仪学院-仁爱家园古荡工疗站青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不仅包括浙江大学的本科生,也有很多硕士、博士。有的志愿者一做就是五年,从本科生成长为博士生,与广大工友成为无所不谈的好友。五年的坚持,参与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精彩,工友们对志愿者的评价也越来越高。
志愿者们坚持不懈的志愿服务行动,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学校各界的一致认可。先后有包括省委副书记王忠辉和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罗梅等在内的各级领导前往仁爱家园看望慰问志愿者们,并对志愿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王辉忠强调,志愿者很平凡,很普通,但志愿服务很高尚,无数志愿者的点滴服务,必将汇聚起爱的洪流。他还勉励志愿者们要长期结对、热情服务,认真做好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帮助残疾人共建共享中国梦。
多年笃行的青春誓言,最终以灿烂的方式开花结果,“古荡工疗站青年志愿服务队”获评浙江大学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并在2015年下半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志愿者黄珏、马健楠、茹画先后获浙江大学五星级志愿者称号,志愿者王兆祥获首届杭州市“最美助残志愿者”、首届“最美西湖志愿者”称号,志愿者王兆祥、茹画获浙江大学“最美公益人”称号。生仪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获浙江大学“最美公益集体”称号。青年时报、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求是青年、西湖网等校内外媒体都对活动给予了相应的关注与报道。
◎工作经验与思考
生仪学院将志愿服务纳入学院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作为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考量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形成了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手段、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志愿者工作模式。
从多年的活动举办与志愿工作经验中可知,建设一支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助残志愿服务队伍尤为重要。以助残服务为核心,以定点帮扶为形式,注重提升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生仪学院志愿者服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且成效显著的重要原因。优秀模式的经验反思在西湖区各镇街工疗站进行了推广,使更多的工疗员能够从中受益,也为志愿服务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