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首页 > 工作案例

理术兼长 明体达用 ——求是学院蓝田学园团学后备干部培训班

编辑:admin 时间:2016年05月27日 访问次数:2144

案例背景
为贯彻学校一横多纵、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求是学院于2008年7月成立蓝田学园。学园由低年级学生组成,相比专业院系而言,学园的学生骨干培养存在以下诸多挑战:一是学生干部传帮带作用较弱。学园学生大三时的思政工作将转入院系,这容易导致低年级学生缺乏高年级学生的指导和引领。二是学生干部能力与任务不匹配。学园内学生组织的领导任务每年需由新一批的大二学生担任,相比校级学生组织三年的培养周期,学园组织的学生干部需要同时肩负带领同级学生骨干和培养新生的双重任务,这是对学园学生干部能力的严峻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蓝田学园团学后备干部培训班(以下简称“团干班”)应运而生。在传统的组织“传、帮、带”的基础上,团干班充分考虑学生需求、整合学园和学校资源,让学员们在教师引领下,丰富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全面发展,尽早成长为能担大任的团学干部。此外,团干班的同学来自学园所属不同学生组织,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可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为学园团学工作贡献力量。
◎主要做法和实施过程
求是学院蓝田学园团学后备干部培训班始建于2011年3月,迄今已举办四期,每期招生30-40人。通过四年来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团干班已经成为低年级团干理论学习、提升实践技能的良好学习平台,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团干。
(一)培养理念
团干班注重思想引领,依据学员需求,用理论指导学员实践,在实践中修正理论。
目前多数学生社团组织的培养理念是,只提供给学生大量资源而不注重跟进,不重视学生对资源的利用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相比之下,团干班的这种培养理念更注重学生思想引领,在参考学员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班主任的经验,为同学们提供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课程。
(二)培养模式
团干班初期仅面向蓝田学园分团委和学生会的学生骨干进行招募,培养期为春夏学期3月至5月中旬,主要目的是考察、选拔、并培养有潜力留任的学生干部。
随着学园内新的学生组织不断成立和扩充,如今团干班第四期成员已经是从学园的十一个学生组织当中选拔而来。同时,学员的培养期也有所延长,培养期从秋冬学期12月开始,到春夏学期5月在结束。在原有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团干班更注重提升成员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不同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团干班的培养模式从“课堂学习+社会实践”逐步完善为“课堂学习+社会实践+项目运行”的模式。加上历年来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团干班已逐渐成为学园培养学生骨干的重要平台。每期团干班自新生入学开始制定培养计划,通过开班仪式奠定班级认同基础,通过班主任指导、班委筹划制定课程安排,通过讲座分享、研讨交流加强理论学习,通过社会实践、筹办活动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拓展学员视野,锻炼学生工作能力,促进学生工作心态的调整和骨干身份的转变。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第一期团学后备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jpg
第一期团干班开班仪式
(三)班级架构
团干班由学园分团委书记指导;班级设班主任一名,由学园学生会指导老师担任;团干班设班长一名,其余同学分为三组,分别为组织秘书组、理论研究组和实践调研组,每组设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组长统筹组内工作,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团干班班长、组长和副组长统称班委,均由选举产生。各组的职责如下:组织秘书组,负责班级安排的统筹规划,班级成员的考勤考核,班级活动的新闻宣传等工作;理论研究组,负责“系列理论学习”的筹备工作,负责与校级学生组织交流活动的筹备等;实践调研组,负责组织寒假社会实践和春夏学期调研等实践类活动的开展。
()实施过程
团干班开展的活动形式十分丰富,既有专业的理论学习,又有丰富的实践锻炼,同时,穿插一些活动与对外交流等项目,综合提升团学干部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团干班主要实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5大学习活动:
1.理论学习——成熟其心智
团干班结合学生干部成长中的需求与困惑,邀请校内外优秀老师授课,通过学园自行筹划参与学校讲座相结合的形式,筹办“责任使命”、“关注社会”、“时间管理”、“人际交往”、“礼仪修养”等理论培训。
以第四期团学后备干部培训班为例,团干班结合同学们大一新进校的特点,安排学员集体参加“学园三育人标兵先进事迹讲座暨第四期团学后备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在第一次班会上,团干班邀请校团委副书记朱佐想老师进行“团学干部的使命与职责”讲座,让同学们对团学工作有整体性、宏观性的把握。邀请校团委社会实践中心吴维东老师进行社会实践内容的讲解,为寒假社会实践做准备。团干班同学积极参加启真人才学院“启真公益讲坛第一讲之韦路教授讲座”,并集体报名参加学校礼仪与形象管理协会举办的“德礼相济,博雅修身”寒假培训班。在春夏学期,团干班邀请龚惠香老师开展时间管理团体辅导,指导学生干部们学会统筹安排自己的时间。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第四期团干班社会实践讲座.jpg
第四期团干班社会实践主题讲座
2.实践锻炼——开阔其眼界
团干班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班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希望学生干部们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充分调动校园所学理论知识为实践服务,同时开阔视野,关心社会发展现状。
2011年暑期,第一期团干班的学生们积极参与学园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精品项目——蓝田学园支教团赴湄潭暑期社会实践。在支教过程中,学生们积极讨论备课方法,为湄潭贫困山区带去了内容丰富的书籍资料和学习方法;同时还开展了对留守儿童、特困家庭的家访和慰问。2016年寒假,第四期团干班学员一行18人组成了赴舟山社会实践团,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舟山市五水共治之治污水调研。最终的调研成果入选学园精品项目,同时将完成的调研报告反馈给舟山市政府治水办。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2赴舟山实践五水共治进度调研——访谈后合照.jpg
第四期团干班学员赴舟山社会实践
3.筹办活动——增强其能力
在学园活动的组织筹办方面,团干班学员们起着排头兵的作用。在各类大型活动的分工合作中,学员们学会统筹安排人力资源,学会团结协作攻克难关,从各方面增强了个人能力素质和班级凝聚力。
2013年首届礼仪风采大赛在第三期团干班的策划筹备下顺利举行。团干班32名同学风雨同舟,从提升学生礼仪素养、普及礼仪知识这一主题出发,在学园营造知礼学礼的浓厚氛围。学员们集思广益,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礼仪培训讲座,在网络平台上展示选手的礼仪风采。最后的晚会汇报演出更是学员们工作能力的突出展示,它将首届礼仪风采大赛推向了高潮,为学园打造了一个知名的校园文化品牌。
4.时事讨论——培养其思维
团干班安排了时事讨论会,通过时事学习、交流分享以及辩论的形式,引导学员们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员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国家社会的主人翁意识,让学员在大学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关注社会动态的习惯,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拒绝人云亦云。
从第四期团干班开始,班级借鉴“世界咖啡”的形式,每周结合时事要点确定主题,让班级学员在每周的班会上进行时事分享。学员们围绕时事要点各抒己见,在交流分享中促进思维的缜密化和严谨化。
◎主要成效
(一)筹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活动
每一期团干班的培养计划中都会要求学员自主策划或组织学园的学生活动。撰写策划书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活动策划能力,实战组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执行力,研讨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总之,自主筹办活动在增强学生领导力的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施了一批反响良好的社会实践项目
团干班的培养会充分利用寒暑期的业余时间,组织学员开展社会调研、企业走访、人物访谈等社会实践项目。这一批批的社会实践项目都获得了师生的高度认可,获得了学园、学校的好评。如赴舟山进行五水共治之治污水的社会实践,就在校内外包括实践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厚厚的调研报告反馈给当地政府,更是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肯定与好评。
(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工作骨干
团干班帮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工作骨干,如蓝田学园分团委挂职副书记,蓝田学园第五届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蓝田学园第二届工学大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蓝田学园第二届医药大类学生会主席,学院学生会(如:能源学院学生会、电气学院学生会等)主席团成员,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等;很多同学入选启真人才学院、UPA、ITP、ACEE等人才汇聚平台,入选支教团或“2+2”模式免试研究生,继续在学生工作领域里发光发热。
◎工作经验与思考
(一)培养谁——学员的选拔问题
选拔是团干班组建的最重要步骤,学员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班级的授课情况和结业质量。团干班的学员都是来自大一的同学,存在着接触学生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和能力略显稚嫩的问题,这对选拔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团干班在秋冬学期11月份左右会参考学生一个月内在各自组织中的表现情况,结合该组织大二年级学生骨干的推荐和自身面试表现进行选拔。这样挑选出来的学员更具有学习兴趣和可塑性,能够在培养后对学生工作更快上手。
(二)拧成绳——班级的建设问题
团干班是从各个学生组织中选拔学生临时组建的班级,在班级凝聚力上有待提高。因此,团干班班委需要配合班主任,通过固定时间地点的交流分享逐步形成班级存在感和认同感,通过共同组织活动或协同完成任务逐步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
(三)自生长——培养的方式问题
团干班从第一期开始,不断完善者促进学员提升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方式。在组织形式上由班级学员全程参与完成项目,从自己提出需求,到自己寻找资源,再到自己参与学习,最后自己总结提高。这种自生长的培养模式适应了蓝田学园“传、帮、带”弱化和学生干部素质与任务不匹配的现状,灵活地契合了本科生培养模式。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 2016 技术支持:创高软件 本日点击数:200 在线人数:3 本日访问人次:186 总访问人次:305249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