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首页 > 工作案例

一纸二微三屏幕 服务青年促传播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全媒体平台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6年05月27日 访问次数:893

案例背景

为增强基层团支部的服务职能,满足当代青年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从2010年开始至今,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团委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通过时兴的传播渠道、手段和方式,努力提高团组织内部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外的信息传播能力,同时,通过新媒体的手段来完成团组织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任务。从CC98QQ群、博客、人人网到如今建立的集微博、微信、网站、APP和杂志于一体的全媒体平台,学院团委大力开展网上工作,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创新青年工作品牌,不断增强生机活力。

◎主要做法和实施过程

(一)他山之石可攻玉,多地调研取经

全媒体工作框架于20139月确立,此类形式在高校院级团委工作中尚属新鲜,没有太多经验可资借鉴。为此,学院团委深入传媒业界与学界了解全媒体实践的现状,于201310月上旬组织5个调研组,分赴全国重点城市开展调研学习活动,旨在了解全媒体实践的最新讯息,学习全媒体实践的宝贵经验,并最终将之融合到团的工作中来。

在学界方面,调研团队赴北京、上海、江苏、广州,调研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新闻学院,以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从中了解到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当时已创建了微博实验室、微电影与云创意实验室、裸眼3D实验室等,传媒系学生创办了自己的报纸——《橙报》与APP“金陵青梅”;清华、人大、复旦等全国著名学府也开始了全媒体的具体实践。

在业界方面,调研团队远赴山东和广州,对烟台日报集团、青岛报业集团、南都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了解市场运营情况。烟台日报集团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全媒体新闻中心,对采编队伍进行重组,实现整个集团全媒体运营;南方报业集团形成了囊括南都网、微博、微信、APP、手机报的全媒体矩阵。

通过对业界和学界的调研,调研团队收获了难得的经验。学院团委认识到利用本院专业优势、激发各专业学生活力实现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变化,丰富团组织的传播语言,真正达到服务当代青年的目的。

(二)从“传播青年”到“青年传播”的思路转变

经过调研,学院团委开始整合各项优质资源,搭建属于自己的全媒体实践平台,改变以往团委工作“传播青年”的单向思路,转而让学院各团支部主动参与传播,锻炼提升专业能力,达成“青年传播”的良好氛围。同时大大加强团组织与青年的联系,帮助团组织做好服务青年的工作。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下设新闻传播学系、国际文化学系、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等,拥有丰富的师资,先进的实验室资源以及多样的学科资源——可利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支部的专业优势,培养团员的采、拍、录、写、编、播的整体能力;利用广告学支部的优势,培养团员的品牌推广意识,锻炼广告制作能力;利用国际汉语教育支部的优势,培养团员跨学科跨国际的素养。

学院团委积极整合校院两级资源,由专兼职团干共同负责全媒体平台的筹建工作。经费方面,全媒体实践平台成功申报“浙江大学网络新媒体建设创新工作”项目并被确立为重点项目,得到了经费上的支持;场地方面,学院提供了2间办公室支持全媒体的日常工作;师资方面,学院为平台配备了三位指导老师;器材方面,学院开放了专业摄录器材的长期借用通道,为全媒体平台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三)一纸二微三屏幕,形成全媒体产品传播矩阵

经过全面的调研和可行性研究分析,全媒体实践平台确立了核心的产品架构和基本的组织架构。

在产品方面,学院团委创立了“一纸二微三屏幕”的矩阵模式。所谓“一纸”,就是完全由学生写作、编辑、排版的半年刊杂志——《媒子》;“二微”指的是两个最时兴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和微信;“三屏幕”包括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和电视屏幕,这三类屏幕集合了所有的线上传播渠道,电脑屏幕上运营全媒体的网站(http://www.zjumedia.cn),手机屏幕上运营媒子APP、微信、微博和网络电台,电视屏幕上播放学生自制的微电影、MV、校园新闻等。其中,我们基于微信平台鼓励各专业分别开辟公号,新闻专业的微信公号为“浙大传媒星空”,广告专业为“浙里广告”,广电专业为“半月坡频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浙大汉语桥”,学生依托专业优势进行内容生产与运营,四个公号集结成为“全媒体联盟”,成为全媒体平台拳头产品。

 

14广电所团支部拍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片

在架构方面,学院团委借鉴了“去中心化”的组织架构模式,而以“组”为单位来分块运作。一共有6个小组来支持全媒体平台的运营:采写组(文字生产)、新媒体组(编辑运营)、PS组(美工)、ID组(杂志编排)、摄影组(图片生产)、视频组(视频生产)。

以上媒体矩阵,使团组织的传播张力大大增强,团组织与青年的联系也比以前紧密了许多。各支部的团日活动成果得以及时展示与传播,各类信息也得以有效传达。团员将专业应用与团的活动相融合,真正体会到了团组织的作用。

(四)全院招募,高调宣布上线运营

全媒体实践平台于201310月在全院本科生与研究生中招募团队,并于20143月、20149月、20159月分别进行了第二、三、四次的招聘,截至201512月,全媒体平台已先后吸纳近两百名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团员。

2014426日,浙江大学举办了中国全媒体高峰论坛,邀请学界和业界的精英人士共同探讨当下全媒体的发展和融合趋势。在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全媒体平台用一部5分钟的微电影讲述了自身从建立到发展的过程,引发与会者对于全媒体实践的进一步探讨。随后传媒学院院长吴飞的亲自揭牌,标志着全媒体平台正式运营。

◎工作成效

全媒体平台运营的微信、微博、网站已制作了超过1000期的内容作品。平台累计关注量破万,新闻专业运营的公众号内容阅读量多次超过1万,最高超过2万,出版了3期的《媒子》杂志,APP覆盖了全院近千学生。各学生团支部均有团员参与全媒体的平台运营,各支部团日活动的组织、宣传,团组织的重要活动信息都通过全媒体相关平台发布,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12广告团支部参加中国第九届4A论坛金印奖盛会

通过全媒体平台的运行,结合90后青年学生的特点,以新媒体手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种新颖的推广方式受到了青年团员的认可和喜爱。广电所团支部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以拍摄宣传片的形式向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手”为主角这一构想,以散文诗的形式一一呈现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形象。拍摄过程中,同学们先后前往部队、工地,采访了建筑工人和路上的母女等,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最后,宣传片的拍摄过程在团中央、团省委、学校、学院微信平台上进行了展示,在全国团员青年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2014年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中,我院共有11位同学参与,我院1201新闻团支部组队拍摄杭马现场,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了参赛同学奔跑的青春风姿。当晚,该活动以详尽的图文形式更新在团委的微信和微博上,立即获得过千的点击量。团委组织学生运营新媒体进行正面宣传的效果获得了一致的肯定。

◎工作经验与思考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共有13个团支部,1位专职团干部,14位团支书,439位团员,专兼职团干部在服务青年方面长期保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度,通过时兴的传播渠道、手段和方式,努力提高团组织内部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外的信息传播能力。同时,团干部们结合专业实际,在信息传播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能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

学院团委通过搭建全媒体实践平台,组织各专业学生参与其中。这一平台最大的创新在于鼓励青年进行“主动传播”,一改过去宣传灌输的硬性工作方式,大大拉近了团组织与青年间的距离,让青年能够在团组织提供的活动框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好“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积极引领”的信息传播工作,通过团员青年的创意和活力,大大丰富了团组织的传播语言,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范围,增强了团组织在青年间的影响力,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克服了新生事物带来的工作挑战,把握住了团工作的机遇。同时,全媒体实践平台也让全院新闻传播专业的团员有机会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版权所有:浙江大学 2016 技术支持:创高软件 本日点击数:203 在线人数:5 本日访问人次:188 总访问人次:305253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