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十佳青年岗位能手

态度决定一切

——记农学院茶学系吴媛媛老师

[人物名片] 吴媛媛,浙江大学农学院茶学系副教授,中共党员,曾获院级“先进工作者”、校级“优秀班主任”、校级“优秀德育导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并曾斩获校级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2012年,其参与研究的课题“酶法集成技术开发夏秋茶深加工制品及产业化”荣获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茶之美,惟有爱它的人才懂。有的人,也像一杯好茶般值得细细品味:观茶色,她专业领域渐显成绩;品茶香,她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言茶意,她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她,就是2013年度浙江大学“十佳青年岗位能手”茶学系教师吴媛媛。

学科建设:选择茶学出于兴趣,取得成绩成于态度

在我国,茶的历史悠久,受众广泛,在保持身心健康、促进人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茶学领域研究具有深刻而长远的生产和实践意义。受周边亲戚朋友“无茶不喝”生活习惯的影响,吴老师对茶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结合自身学科背景,进入茶叶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留校任教至今。“从内心讲,我真心觉得从事茶学研究非常开心。”吴老师真诚地说。

在学科建设方面,吴老师积极参与系所网站的重建,并承担与制作单位对接、方案设计、资料搜集和添加、新闻及资料更新等工作。同时,她也协助组织了茶学系六十周年庆典活动。此外,作为新开专业选修课《茶艺学》的课程建设工作承担者,她积极做好各项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及课程内容设置等工作,努力讲好这一课程。

教学技能:重视备课事半功倍,及时更新教学资源

2009年,吴老师作为全校性通识课程《茶与健康》的主讲教师之一,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很好地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该课成为浙江大学通识课程中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为满足广大学生的课程需求,《茶与健康》课程增加了开课班级数,并提高了开课频率。自课程开设以来,在全体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已逐步完善了《茶与健康》课程讲义编写、课程内容设置、课件制作以及课程教材出版等工作。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努力讲好一门课程,努力做好教学工作是自己的首要任务。”当谈到教学工作时吴老师毫不犹豫地说,目光中流露着坚定。自进入学校以来,吴老师通过课程旁听、课程助教、视频课程学习和本科生院提供的教学技能讲座等多种途径,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谈到这里,吴老师表达了对系里老师们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在工作上对她的耐心指导、热心帮助和全力支持,使她获得了莫大的助益。在积极探索和找寻教学规律的过程中,吴老师总结出两点经验:第一,收集教学素材,建立健全的教学资源库;第二,重视备课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社会服务:无私奉献投身公益,收获快乐实现价值

吴老师在学习工作之余还热心参加了许多公益性活动和社会服务工作。借助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吴老师多次到景宁、绍兴等浙江省内茶产区,为当地茶叶企业和产业基地进行技术对接与技术服务,并为诸暨市茶文化研究会等讲授有关科学饮茶的知识。

当被问及参与公益活动的体会时,吴老师颇有感触:“公益性活动除了需要时间精力,还需要包容、理解和合作。尽管我常常只是参与人员,但在此过程中,我体验到了精神上的快乐,从而促使我积极谋求上进、勇于克服困难。从中我不仅服务了他人、传播了知识、结交了朋友,更实现了个人价值。”

最后,吴老师对浙大学子的学习发展表达了自己的期望:“生活充满了选择,而生活的态度就是一切。既然选择了这条兼具荆棘与未知的道路,那么就调整姿态迈出坚定的步伐,书写无悔青春。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不求拥有所有,只愿常怀感恩!”

【采访后记】

作为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典范,吴老师使我们领略了浙江大学“青年岗位能手”的卓越风采。从那些饱含经验和真情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吴老师的语重心长,也能更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我们要学习吴老师虚心求教、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矢志艰苦奋斗,在报效祖国、回报社会中收获人生真谛。吴老师的言语之间,透露着对茶学未来发展的期待和憧憬,祝愿吴老师在该领域中有更大的成就。

作者:高雪婧